外国语 ›› 2022, Vol. 45 ›› Issue (5): 2-14.

• 语言研究 •    下一篇

再议“汉语名动包含说”

陆俭明   

  1.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中文系, 北京 100871
  • 收稿日期:2022-06-09 出版日期:2022-09-20 发布日期:2022-10-09
  • 作者简介:陆俭明(1935-),男,江苏吴县人,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Further Discussions on "Chinese Noun-verb Inclusion Hypothesis"

Jianming LU   

  1. Department of Chinese/Center of Chinese Linguist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 Received:2022-06-09 Online:2022-09-20 Published:2022-10-09

摘要:

本文从四个方面评议沈家煊先生的“名动包含说”:(一)对比分析“名动分立”和“名动包含”;(二)“名动包含说”思路会有可能引出荒唐的“谓名包含说”;(三)关于“简洁准则”和“中心扩展条件” “并列条件”;(四)“名动包含说”的根本问题在哪里?本文的中心意思是,“名动包含说”还需深思、慎思;希望沈家煊先生能提出“名动包含说”的具体实施方案,而不是只在“理论”上反复论述。当然,我们也并不认为目前的“名动分立”汉语词类体系就很完美,我们还会努力探究。

关键词: 词类, 汉语词类观, 名动分立说, 名动包含说

Abstract:

This article offers further comments on the Noun-verb Inclusion Hypothesis proposed by Professor Shen Jiaxuan. The main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1) A comparison between Noun-verb Exclusion Theory and Noun-verb Inclusion Hypothesis; 2) an analysis of a possible predicate-noun inclusion hypothesis which is indicated by Noun-verb Inclusion Hypothesis; 3) a discussion of the Principle of Simplicity and two conditions: head expansion condition (HEC) and coordination condition (CC); 4) and the underlying loopholes in Noun-verb Inclusion Hypothesis. The theme of this article is that Noun-verb Inclusion Hypothesis should be considered more cautiously, and that Prof Shen is expected to propose specific operational processes rather than to argue repeatedly only from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if he wishes to hold his own ground.

Key words: word class, approaches to Chinese word classes, Noun-verb Exclusion Theory, Noun-verb Inclusion Hypothesis

中图分类号: 

  • H04

图3

印欧语和汉语里的名词、动词、形容词"

1 陈满华. 体词谓语句研究[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8.
2 陈望道. 文法简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8.
3 储泽祥, 谢晓明, 唐爱华, 肖旸, 曾庆香. 汉语联合短语研究[M].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4 褚泽祥, 谢晓明. 异类词联合短语研究[J]. 中国语文, 2003, (2)
5 高名凯. 汉语语法论[M]. 开明书店, 1948.
6 郭锐.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7 郭锐.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修订版)[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8 胡裕树, 范晓.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1985, (2)
9 金立鑫. "名包动"理论的逻辑问题[J]. 外国语, 2022, (1)
10 陆俭明.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Z].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11 陆俭明. 浅议"汉语名动形层层包含"词类观及其他[J]. 汉藏语学报, 2013, (7)
12 陆俭明.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5版)[Z].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13 陆俭明. 再论汉语词类问题——从沈家煊先生的"名动包含"观说起[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22, (4)
14 吕叔湘. 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J]. 中国语文, 1954, (9)
15 吕叔湘. 语法研究中的破与立(1973). 吕叔湘全集[M]. 第13卷.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16 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17 沈家煊. 汉语里的名词和动词[J]. 汉藏语学报, 2007, (1)
18 沈家煊. 我看汉语的词类. 语言科学[M]. 2009, (1).
19 沈家煊. 语法六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20 沈家煊. 名词和动词[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21 沈家煊. 超越主谓结构——对言语法和对言格式[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
22 沈家煊. 从语言看东西方的范畴观[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1.
23 施关淦. "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的词性——从"向心结构理论"说起[J]. 中国语文通讯, 1981, (4)
24 王力. 汉语的词类[C]//中国语文杂志社编汉语的词类问题. 北京: 中华书局. 1955.
25 吴义诚. 有标记语言现象与语法特征研究[J]. 现代外语, 2022, (3)
26 吴云芳. 面向语言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并列结构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7 邢福义. 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的两个"三角"的研究——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 (3)
28 俞士汶, 等. 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29 詹卫东. 从语言工程的角度看"中心扩展条件"和"并列条件"[J]. 语言科学, 2012, (5)
30 张姜知. 体词谓语句和汉语词类[D].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2013.
31 朱德熙. 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J]. 语言研究, 1956, (1)
32 朱德熙. 说"的"[J]. 中国语文, 1961, (12)
33 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34 朱德熙. 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在北京大学1959年"五四"科学讨论会上的发言[J]. 语言学论丛, 1960, 第四辑.
35 朱德熙. 定语和状语的区分与体词和谓词的对立[J]. 语言学论丛, 1984a, 第十三辑.
36 朱德熙. 关于向心结构的定义[J]. 中国语文, 1984b, (6)
37 朱德熙. 语法答问[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38 朱德熙. 语法分析讲稿[M]. (袁毓林整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39 朱德熙, 卢甲文, 马真. 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J]. 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61, (4)
[1] 罗天华, 邓舒文. 从类型学看现代汉语冠词的词类地位[J]. 外国语, 2022, 45(4): 51-60.
[2] 邵斌,杨静. 英汉名动范畴边界渗透的类型学考察[J]. 外国语, 2022, 45(3): 2-10.
[3] 黄梦迪. 由原型句式、原型语气结构及其中性语境句研究“吗”的功能[J]. 外国语, 2021, 44(5): 33-41.
[4] 范莉. 量化在儿童早期语言中的萌芽[J]. 外国语, 2017, 40(1): 30-44.
[5] 林巧莉,韩景泉. 从“分布形态理论”看汉语的词类[J]. 外国语, 2011, 34(2): 47-5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1] 张德禄. 评价理论介入系统中的语法模式研究[J]. 外国语, 2019, 42(2): 2 -10 .
[2] 蒋承勇. 走向融合与融通——跨文化比较与外国文学研究方法更新[J]. 外国语, 2019, 42(1): 103 -110 .
[3] 许钧. 翻译是先锋,语言是利器——五四运动前后的翻译与语言问题[J]. 外国语, 2019, 42(4): 2 -3,6 .
[4] 张懂, 许家金. 英汉与格交替现象的多因素研究[J]. 外国语, 2019, 42(2): 24 -33 .
[5] 李思旭. 处所转换构式的语言类型学研究[J]. 外国语, 2019, 42(1): 2 -24 .
[6] 叶婧婷. 反身领属与强化的类型学考察[J]. 外国语, 2019, 42(1): 25 -38 .
[7] 谢天振. 百年五四与今天的重写翻译史——对重写翻译史的几点思考[J]. 外国语, 2019, 42(4): 4 -6 .
[8] 张莹. 行动者网络理论与中国文化外译——以熊式一英译的Lady Precious Stream(《王宝川》)为例[J]. 外国语, 2019, 42(4): 25 -34 .
[9] 柳俊. 东南亚语言区域的双及物结构类型及其成因[J]. 外国语, 2019, 42(4): 35 -45 .
[10] 雍茜. 违实句中的时制、体貌和语气——兼论语言标记系统的形成、类推和强化[J]. 外国语, 2019, 42(2): 11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