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1. 论“无本回译”“佚本回译”及“文化还原”*
    常欣
    外国语    2023, 46 (3): 82-91.  
    摘要514)   HTML5)    PDF (1214KB)(484)       收藏

    无本回译已成翻译研究热点,但目前对此概念的界定不仅仍存歧义,还反使何为回译变得不甚明了。本文认为造成这种模糊的原因,在于国内译学语境中,“还原”“文化还原”等观念主导了与回译相关的议题之探讨。而在国外译学脉络中,“回译”与“还原”并非不可切分,在具体语境下甚至可能呈现对立之势。“文化还原”要在“求似”,于译者言,尤其针对语言形式的模仿,当下讨论较多的“无本回译”正是一种“求似”之译。然“求似”之译不必一定是回译,因原本佚失造成的回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本回译——本文将这种回译称为“佚本回译”,与当下热议的“无本回译”以示区隔。前者确是回译,后者只是一种“伪回译”,但二者却分享着几大相通之处:相似的翻译策略(皆有所本)、相当的阅读期待(几可乱真)和相同的翻译目的(文化还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自我与他者的距离——《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的译介与认同
    周晓梅
    外国语    2023, 46 (5): 79-89.  
    摘要478)            收藏
    本文尝试运用文学形象学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特征,以探知红色经典中知识女性形象的书写特色、译介方式和认同过程。研究发现,源语文本中林道静的自我形象呈现多元化的性格侧面,目标语文本中的他者形象则更强化其作为革命者的角色特征。而由于核心价值观、文化身份、政治语境、形象认同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国外研究者对这一他者形象进行了差异化解读,由此加大了与自我形象的距离。本研究突显了红色经典译介中形象建构与社会认同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汉语是句法混合型语言吗?*
    罗天华
    外国语    2023, 46 (3): 2-12.  
    摘要423)   HTML21)    PDF (1225KB)(247)       收藏

    新近有研究提出汉语在多个方面表现出作格性,是一种“(宾格与作格)混合型语言”或者“分裂作格型语言”。本文在理论与事实两方面对此提出不同意见:理论上,句法作格是形态作格的次类,汉语没有形态作格,没有句法作格存在的可能;事实上,汉语核心论元全无标记,也没有A/S/O的归并与区分。文章指出:1)汉语既无形态作格特征,也无句法作格表现;2)形式句法的作格现象与类型学的(分裂)作格格局并不相关,对汉语的“句法混合/分裂作格”分析缺乏依据;3)“作格句法”与“句法作格”存在根本区别,汉语不是句法混合/分裂作格型语言,而是一种中性语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澄清与辨析:关于生态翻译学的中观研究
    黄瑞, 王园
    外国语    2023, 46 (4): 108-118.  
    摘要395)            收藏
    中国本土研发的生态翻译学二十多年来既受到了译界学者广泛的肯定和褒扬,也经历了相关人士的异议和商榷,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和有益于发展的;然而,其间也出现了因误解关键概念而曲解生态翻译学内涵的情形。本文拟通过阐释生态翻译学中观研究的重要理念,回应王剑的质疑文章,澄清其误解,辨析其误读,吸收其合理观点,相信会有利于生态翻译学理念的厘清,促进该中国原创翻译理论体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社会心理语言学视域下言者个体与群体身份的编码和解码
    陈文均, 胡砚冰, 蒋晓鸣
    外国语    2023, 46 (4): 68-81.  
    摘要391)            收藏
    言语交流中,听者如何快速有效地感知言者的身份和个性是社会心理语言学的重要问题。关注言者间身份变异解码的传统研究发现听者区分言者间身份的正确率受听者音系知识及言者基频和声道长度的影响。新近研究发现,言者会因交际意图变化而调整发声策略(语言结构、语言风格和发声生理基础),听者能通过适应言者内部的变异进而识别言者身份。本文回顾了音系规则对身份编码的特殊制约,梳理底层声学参数如何表征言者间及内部身份变异进而影响言者身份感知;在引入内/外群体概念后,进一步探讨言者在群体身份渗透意图下会采用不同发声策略这一现象如何支持交际调节理论。基于以上提出言语互动场景下的言者身份编码及解码模型,并展望三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话语标记的形成机制与前沿课题
    李思旭
    外国语    2023, 46 (3): 70-81.  
    摘要384)            收藏
    国内外学者对话语标记形成机制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语法化、词汇化和语用化上。本文认为,汉语话语标记数量众多,形成机制多样:复音词形式的话语标记是先词汇化再语法化,单音词形式的话语标记是语法化;短语、小句形式的话语标记是语用化。无论是哪种机制形成的话语标记,最终都会涉及语用因素,语用化只在话语标记形成的末端才起作用。接入语语法的"征用"机制,对汉语话语标记的适用度有限,只能解释短语、小句形式话语标记的形成,不能解释词形式话语标记的形成。话语标记是语用标记的一个小类,两者之间要作区分,不能混用。汉语方言和中国境内民族语言话语标记的类型学研究,以及话语标记的二语习得和信息处理研究,是目前国内话语标记研究的前沿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汉语情绪直意词和情绪隐含词加工的ERP研究*
    刘佳,范琳
    外国语    2023, 46 (3): 32-45.  
    摘要361)   HTML47)    PDF (1936KB)(486)       收藏

    本研究采用静默阅读任务考察汉语情绪直意词和隐含词加工的神经机制,以及词汇的情绪效价对这一加工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早期感知觉加工阶段,效价调节情绪直意词和隐含词的加工,在左半球消极隐含词比消极直意词和积极隐含词诱发更负的N170,只有在加工消极隐含词和积极直意词时,才发现词汇在左半球比在右半球诱发更负的N170。在中期语义信息加工阶段,情绪隐含词比直意词和中性词诱发更负的早期后部负电位。在晚期精细化加工阶段,积极隐含词和消极直意词比中性词诱发更正的晚期正成分。时空微态分割分析发现,中性词、积极直意词和积极隐含词具有相同的微状态,且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消极直意词和消极隐含词的微状态不同,且其模式不同于中性词、积极直意词和积极隐含词。结果表明,情绪直意词和隐含词的神经加工机制存在差异,且其加工受效价调节;情绪词加工模型应纳入情绪词类这一重要变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识解、时间维度与“了”的时体情三位一体
    刘正光, 施卓廷, 张紫烟
    外国语    2023, 46 (6): 45-56.  
    摘要352)            收藏
    本文基于以下两点认识:1)“了”研究纷繁复杂的关键原因可能在于将“了”的本质意义与句法和语篇环境交织在一起,而难以解析出“了”的本质语法意义;2)“了”表达“过去”,但在认知识解的作用下“过去”可解析出三个不同维度:"认知推理的过去"、"认识(想象)中的过去"和"共时化的过去",因而“了”是一个集时体和情态意义于一体的多功能语法标记。 “了”与句法语篇环境互动表达事件的内在时间,与时间参照点互动,形成不同纬度的过去,有效解释各种"特例"用法。“了”的情态意义来源于时间本身的情态属性。文章提出的汉语时体标记模式能有效解释“了”的完句和分类等难点问题。“了”三位一体更有利于实现理论解释的经济性,为语言教学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国电影翻译通史:内涵、方法与意义
    金海娜
    外国语    2023, 46 (4): 91-99.  
    摘要348)   HTML10)    PDF (5298KB)(122)       收藏

    中国电影翻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活动,几乎伴随着中国电影发展的全过程,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这一话题的探讨尚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间。本文以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电影翻译通史”为例,讨论中国电影翻译历史的研究视角、内容、方法和意义,认为其本质上是一种跨学科研究,需要融会翻译学、电影学、传播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采用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建立起集外国电影汉译史、中国电影外译史、民族语译制史和无障碍电影翻译史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翻译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本研究可以为电影翻译的学科发展提供史学基础,拓展翻译史与电影史的研究领域,并为翻译学和电影学的学科建设培育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语用学研究的神经科学进路——神经语用学研究
    马廷辉
    外国语    2023, 46 (4): 56-67.  
    摘要339)            收藏
    语用现象的神经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神经语用学应运而生,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领域。本文通过对神经语用学学理基础的论述和发展脉络的梳理指出,神经语用学从语用障碍研究中萌芽,在语用理论框架下成形,于具身认知科学中发展。神经语用学在激活脑区定位和神经计时这两个主要研究视角下探讨语用障碍和正常语用现象的神经现实性,探索人脑结构和语言认知功能的复杂联系,以此揭示语言使用以及交际行为背后的神经根源。基于研究现状分析,文章指出神经语用学呈现出从研究语用现象到探究交际过程、从单脑神经激活到人际神经同步的发展趋势,并集中探讨了未来研究有待厘清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人类语言进行体表达式的类型及其时空性差异
    何清强
    外国语    2023, 46 (4): 2-16.  
    摘要326)   HTML31)    PDF (6935KB)(282)       收藏

    本文基于72种语言样本,分析了人类语言进行体表达式的类型及其时空性差异。从是否涉及核心动词自身的形态变化、标记的性质以及与方所义或方所成分的关联度等因素来看,人类语言进行体的各种表达式形成一个以空间概念表达时间概念的显著程度的连续统,也就是人类语言进行体表达式时空性显著程度的连续统。研究也发现人类语言进行体表达式的一些蕴含共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评价系统视域下的经济话语研究——基于国外学界对中国经济评价的文本挖掘分析
    李琳, 李称鑫, 李小萌
    外国语    2023, 46 (3): 57-69.  
    摘要317)            收藏
    探究国外学界对中国经济的整体认知和态度,为我们廓清国际舆论提供理据,为建构中国对外经济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对外经济话语传播能力提供参考。本研究以评价系统为基础,提出新的三维评价分析框架,采用主题建模和文本挖掘方法考察国外学界对中国经济的评价。研究发现:1)国外学界主要关注"'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金融改革""中国经济改革""中国的全球经济角色"和"中美经济关系"五个经济领域;2)国外学界对各个领域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对"中国经济改革""中国的全球经济角色"和"'一带一路’倡议"持偏积极态度,对"中国金融改革"和"中美经济关系"持偏消极态度;3)国外学界评价各个经济领域所使用的态度词汇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中国EFL学习者冠词产出的主(客)观实指性效应研究*
    邵士洋,吴平
    外国语    2023, 46 (3): 21-31.  
    摘要307)   HTML17)    PDF (1151KB)(365)       收藏

    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实指性由辖域关系和主观世界的认知两个维度界定,本文分别称为客观实指性和主观实指性,而对于这两类实指性在中国EFL学习者英语冠词习得的效应研究仍有分歧。本文采用诱导产出法考察120名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五种指称类型的名词性成分中的冠词产出状况。实验数据表明,客观实指性和主观实指性对各组受试在定指的两个指称类型冠词产出的效应差异不显著;不定指类型中,受试在主观实指与客观实指的冠词产出效应差异不显著,而在不定非实指与不定主观实指以及不定客观实指名词成分类型的冠词使用准确率差异显著。结果证实中国EFL学习者英语冠词产出时客观实指性效应显著,而主观实指性在中国学习者英语冠词的产出效应不显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形式语义知识驱动的中文伪情感句智能识别模型
    周红照
    外国语    2023, 46 (3): 13-20.  
    摘要296)   HTML10)    PDF (1139KB)(212)       收藏

    情感因子(情感词、情感短语、情感句式)是情感句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有效鉴别包含情感因子但并不表达情感意义的“伪情感句”,是过滤噪声、提升情感句识别准确率的关键一环。本文首先基于语料归纳和同义词扩展,总结出七类鉴别“伪情感句”的语义特征——主观愿望类、主观猜度类、假设让步类、目的计划类、疑问询问类、建议要求类、客观指涉类;然后将每一类型的具体词语添加到语义词典中,赋予其xjc(情感消解词语)的语义标记,制定“情感消解因子+情感因子=伪情感句”等情感消解规则,取消受情感消解因子语义管辖的情感因子的情感倾向;最后用Python将情感词典、语义词典、情感消解规则等知识本体编程实现为中文情感分析系统CUCsas的伪情感句过滤模块,实验准确率为91.0%,召回率为87.7%,F1值为89.3%。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交互主体性、对话性与深度翻译的双向阐释功能——以宇文所安的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为例
    岳曼曼, 刘正光
    外国语    2023, 46 (3): 92-101.  
    摘要274)            收藏
    本文有两个目的:一是阐明交互主体性、对话性、双向阐释与深度翻译之间的关联与作用方式;二是由此论证深度翻译既是一种翻译手段更是一种翻译原则,从而揭示其理论与实践价值。文章从交互主体性和对话性视角出发,考察了宇文所安的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深度翻译的双向阐释功能的实现方式,即构筑起了三个维度的对话——文本、译者、读者之间的对话,文化与文论之间的对话,历史与现在的对话,从而实现译者、读者之间的经验、知识共享,在共享与互动中实现认知协调,推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同时也实现翻译的说服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人际隐喻视角下and条件复句的语义双重性研究
    张春燕, 冉永平
    外国语    2023, 46 (3): 46-56.  
    摘要274)            收藏
    经典的并列连词and可联结小句构成条件复句,表达条件语义的同时,亦可表达祈使语义。本文主要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尝试从人际隐喻视角出发,探讨and条件复句的语义双重性及其语言机制。研究发现,通过语气隐喻、评价隐喻等人际语法资源,and条件复句体现了条件-结果逻辑语义和人际命令或评价语义的融合,其功能可强化或柔化说话人的指令语力,或间接地体现说话人对相关事物或事件的态度、立场及其它评价,从而拓展了语言系统的意义潜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大学校名的英语命名与翻译问题及其理论依据
    唐仪, 陈章
    外国语    2023, 46 (6): 120-128.  
    摘要262)            收藏
    大学校名的英语命名和翻译格式是有章可循的。就命名格式类型来说,英语大学校名有"X University"和"University of X"两个基本格式。就命名源头而言,英语大学校名可分地名命名和非地名命名。大学校名的英语命名和翻译的基本规律是,如以非地名命名,一律强制性地使用"X University"格式。如以地名命名,虽然刚性语法规则允准"X University"和"University of X"两种格式,但是,柔性语用原则优先选择"University of X"格式,这是个无条件的默认格式。违反此规律的用例一定另有原因。这些规律的背后是制约"名词+名词"结构的普遍性条件,植根于深层次的语言学理据。本文在此基础上还援用Kachru(1985)"三环同心圆"理论,就如何改进我国大学校名的英语命名与翻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Web 3.0应用生态中的关联理论新发展及其应用:《智能手机交际》述评
    吕金妹
    外国语    2023, 46 (3): 112-119.  
    摘要258)            收藏
    本文旨在对Francisco Yus(2022)新著《智能手机交际》(Smartphone Communication)进行内容述介和学术评价。著作关注新兴的Web3.0网络交际现象,聚焦于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系统中的网络交际研究,从非命题情感效应和语境制约两方面革新了关联理论,并将其应用到智能手机交际的实际分析之中。新著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它勾勒出了智能交际的研究主题,有助于丰富现有的网络语用学体系,激发学界同仁对网络智能语言交际进行深入探索,进而开拓出有关汉文化智能交际的学术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扩展意义单位再审视
    刘运锋
    外国语    2023, 46 (4): 17-26.  
    摘要244)   HTML42)    PDF (5443KB)(141)       收藏

    扩展意义单位是语料库语言学重要的理论和分析术语。但实践中,节点被预设为固定不变,而且未对语法词进行语义分析,这限制了扩展意义单位研究视野,有必要对其再审视。利用COCA语料库,围绕某个节点,依次进行词语、语法、语义等扩展描写;然后采用互搭配分析,变换节点和搭配词观察角度,对扩展意义单位进行再扩展分析;最后描写局部语法型式,探讨研究应用。结果显示,意义单位的多层面共选是整体连动的,节点在共选要素影响下存在变异形式,同一位置上的词语分析同时呈现多种关系。研究结果对短语词典编纂和意义单位自动处理有应用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名词和动词
    吴义诚
    外国语    2023, 46 (5): 13-23.  
    摘要241)   HTML12)    PDF (6439KB)(115)       收藏

    基于名词和动词这两大词类的一些表现,语言学界先后提出了"名动包含说"和"空/时间性语言说"。两个论说实为一对孪生说,因为二者共享"汉语是以名词为中心的语言"之核心命题。通过梳理名词和动词的普适价值、语法权重、语义属性(指称性和述谓性)和认知属性(空间性和时间性)等,该文指出:(1)从静态的描写语法视角看,名词和动词在句子中肩并肩手牵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为人类传递思想,因而具有同等的语法权重,二者不存在中心与边缘之说;(2)"指称性"是名词性成分专有的语义属性,而"述谓性"是动词、形容词成分专有的语法(或语义)属性,因此,两个论说声称的"谓语也是指称语"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概念性错误;(3)从语言学的视角看,"空/时间性语言说"是将语用混同语法的结果;从认知科学的视角看,它们又可谓是"选择性感知"导致的错误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语言、符号与科学:明清科学翻译中数学术语的用字问题
    张必胜
    外国语    2023, 46 (5): 112-120.  
    摘要233)            收藏
    明清的数学翻译为我国数学引入了新的理论体系,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嬗变,为后来中国数学新知识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明清的数学翻译中,汉译数学术语的用字为翻译的核心问题,也是包含了语言、符号与科学这三大主题的复杂问题。本文旨在对明清西方数学汉译用字之语言选择,特别是对中西语言的差异、数学翻译的选择和术语体系的形成进行梳理,对明清西方数学汉译用字之符号转换进行探赜,集中分析符号表述中的数学思想。本文也从科学思想史的视角来考察明清对中西数学理论的表达、科学思想融通的实现和中国数学的嬗变。明清西方数学汉译用字对当代科学翻译在引入先进科学思想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的科学翻译体系和创建中国科学话语体系等方面具有深刻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中国二语学习者英语单数通性代词的选择:一项混合研究
    乐明, 陈虹, 张翼
    外国语    2023, 46 (4): 43-55.  
    摘要230)            收藏
    代词选择牵涉性别歧视这一敏感的社会问题。前人研究在中国二语学习者(简称中国学习者)是否习得了英语性别中立的单数通性代词singular THEY上存在分歧。我们通过心理学行为实验和口语语料库分析互证的混合研究范式,发现中国大学生仅少数采用了性别中立的单数通性代词形式,大多数仍表现出性别偏见。他们的选择受到社会性别和先行语限定类型这两个已知因素的影响,反映出学习者性别平等意识较弱、正确形式输入不够、二语代词加工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增加singular THEY的输入,可以促进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口语中使用无性别偏见的通性代词,充分反映性别平等的社会进步立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语言演化研究的批判性反思与继承性开新——序中译版《语言的进化生物学探索》
    杜安, 李瑞林
    外国语    2023, 46 (3): 102-111.  
    摘要228)            收藏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生物语言学逐渐形成了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派生物语言学研究模式,采取从语言现象到心智模型及至人脑神经生理的研究进路。然而,关于语言演化,该模式却未给出富有解释力的一致性方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类语言与其他种群的"类语言"、人类的语言能力与其行为能力和认知能力的相关性,这正是以利伯曼为代表的达尔文派生物语言学模式关注的焦点。《语言的进化生物学探索》一书集语言演化研究成果之大成,采取从现代综合进化论到神经生理机制及至语言表征的研究取向。该书英文版自2006年杀青以来,一直未引起国内学界的应有关注。中译版增加了作者近十余年来获得的新证据和新思考,对于深入探索语言演化的根本性问题,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吃(了)他三个苹果”的认知语法新解
    贾光茂
    外国语    2023, 46 (5): 35-43.  
    摘要223)            收藏
    “吃(了)他三个苹果”是双宾结构还是单宾结构,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以认知语法为理论框架分析这一结构,提出以下观点:该结构是双宾结构,"他"可以不和主语共指的原因可能与概念参照点机制以及代词的可及性有关;该结构中直接宾语不能移位不仅与构式整合中的传承关系有关,也与范畴化关系有关;"他"的主观化反映了识解的各种维度,特别是主客体视角的转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评施关淦“现代汉语的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
    沈家煊
    外国语    2023, 46 (5): 2-12.  
    摘要215)   HTML20)    PDF (6377KB)(115)       收藏

    该篇评论认同施关淦(1988)朱德熙(1985a)一文的批评。朱文试图通过修改布龙菲尔德"向心结构"的定义,来解决"这本书的出版"违背该定义的做法,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造成种种逻辑上的矛盾。本文作者强调要重视施文的批评和存在的问题,不能不了了之。对于施文提议的解决办法,给"名词化说"平反,或采纳名动兼类("动名词说"),作者认为也不合理,不能解决问题。一个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是确立"广义的同构",但其前提是在沈家煊(2016)"名动包含说"的框架内确立名词和动词为"广义的同性",即在语用上同为指称语。对陆俭明(2022)有关"名动包含说"的议论,本文也有针对性的回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构建大学外语教材编写理论体系
    文秋芳
    外国语    2023, 46 (6): 2-11.  
    摘要206)   HTML19)    PDF (5626KB)(118)       收藏

    本文报告了在实践基础上凝练的大学外语教材编写理论体系。该体系包括五个要素: 1)国家与社会要求; 2)外语教材文化范畴; 3)外语教与学的理论; 4)外语学习者成长特点; 5)编写管理规范。"国家与社会要求"是外语教材编写的指南针。"外语教材文化范畴"是落实"国家与社会要求""外语教与学的理论"和"外语学习者成长特点"的内容载体。"外语教与学的理论"是设计教材语言实践活动类型、内容和顺序的依据。"外语学习者成长特点"是选择教材内容和设置育人目标的理据之一。"编写管理规范"是落实前面四个要素的必要保障。每个要素有自身特点, 但又互相关联。从初始操作程序上看, 它们有先后顺序, 但在编写过程中, 这五个要素须协同发挥作用, 才能保证外语教材编写的高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智能时代翻译之可为可不为
    王克非
    外国语    2024, 47 (1): 5-9.  
    摘要203)   HTML136)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从赛、沙《水浒传》英译透视翻译文学中法律形象的生成
    赵军峰, 龙新元
    外国语    2023, 46 (5): 56-65.  
    摘要200)            收藏
    《水浒传》系民族经典,世界文学化伴生互文语境,赛珍珠享首译之名,沙博理有正名之实,然译评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从形象切入,探研翻译文学中法律形象何以生成。研究发现,梁山对封建正统律令的侵越启示译者征引骑士精神、基督教义相比附,体现形象建构的同质化联想;相较赛氏偏重语言文化的复刻,沙氏深描传统法律体系,彰显形象建构的异质化坚持。无法与无不法的形象生成关联翻译的小文化背景,亦串联大文化背景,是语境化的自我与他者互文互涉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外语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
    张虹倩
    外国语    2023, 46 (3): 126-128.  
    摘要197)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国际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认知研究路线图(2011—2021)
    王湘玲,陈广姣,周祥艳
    外国语    2023, 46 (5): 90-100.  
    摘要197)   HTML8)    PDF (5882KB)(97)       收藏

    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是实现人机交互翻译的重要途径,其研究思路和方法与认知翻译研究有一定交叉融合。本研究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2011-2021年间国际译后编辑认知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整合,发现该领域年度发文量呈整体波动性增长的积极态势,主题上多关注译后编辑过程和产品质量测评及其任务和环境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多使用混合研究法,主客观数据互为补充。本文肯定前期研究的贡献,并指出其不足,尝试描绘了译后编辑认知研究路线图,涵盖译后编辑认知加工、测量评估和能力培养3大主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各主题、变量间的关系。勾勒译后编辑认知研究路线图可为拓展人机交互、翻译认知、翻译人才培养研究提供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智媒化译介论
    陈钰
    外国语    2023, 46 (4): 100-107.  
    摘要192)            收藏
    近年来,基于大数据、移动互联、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技术的智能化媒体传播逐渐成为新型传播方式,为翻译传播带来新命题与新挑战。人工智能赋能翻译技术,契合数字中国建设和智能化时代对传统翻译的改造与重塑,也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和国家"十四五"创新技术重要举措,发展潜能巨大。本研究拟从智媒化这一趋势入手,紧贴目标语受众需求,融合译语文字、图像、视听等多维媒介分析,描述语言信息智媒化传播,提出译介与智媒融合及智媒化译介机制等构想,探索多维度多模态立体化译介模式,为全球化浪潮中的新兴媒体化改革以及中国文学外译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非空间性“大+N”结构的语义组合机制研究
    李强
    外国语    2023, 46 (4): 27-42.  
    摘要191)   HTML4)    PDF (8755KB)(124)       收藏

    本文讨论非空间性“大+N”结构中“大”与名词在组构过程中的语义问题。在“大”与名词的组合中分别抽绎出名词的语义类型和“大”的语义特征,前者细分为时间、天气、地位、特征和亲属等类型,后者表现为程度、规模、突显、强调、重要和排行等特征。“大+N”结构中的名词具有程度性、特征性和规模性特点,表现出强弱不同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从语义组合过程看,“大+N”结构的意义生成涉及纯粹类型选择、强迫利用和强迫引入三种语义机制。此外,文章还从程度量级的角度解释了“大”和“小”在修饰名词时表现出的使用不对称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职业化时代背景下的口译“相关知识”研究——基于职业口译员的译后访谈数据
    李澜, 柴明颎
    外国语    2023, 46 (4): 119-128.  
    摘要188)            收藏
    知识是口译能力的重要组成,但目前仍未被清楚描述,特别是"相关知识",即与具体口译任务直接相关的专项知识。本研究邀请了8名职业译员首先完成两组口译任务,其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探讨了口译"相关知识"的需求内容、目的、范围和专业程度。研究发现,译员需要通过源语和/或目标语了解特定专业领域的词汇和概念,最终目的都是获取专业地道的、有逻辑的目标语表达;相关知识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知识需求的专业程度也可能存在差异,但决定因素都是PPT、讲稿、议程等会议资料。因此,口译相关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专业知识,它的主要构成是对特定专业领域和可能的其他领域知识有逻辑的表达,以及用于预判知识需求内容和范围的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外语教材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
    徐锦芬
    外国语    2023, 46 (6): 12-19.  
    摘要187)   HTML9)    PDF (4893KB)(117)       收藏

    外语教材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是高等外语教育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外语教材建设不仅对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功能, 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阐释了外语教材建设的内涵, 指出外语教材建设具有价值引领、理论引领、专家引领和技术引领等四大主要特征, 然后从提升外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道德情操及情感认同感等方面讨论了外语教材建设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建议未来给广大外语教师提供更多教材二次开发的培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视译过程中的模态整合效应:来自时空隐喻的心理证据
    郭亚玲,朱琳
    外国语    2023, 46 (4): 82-90.  
    摘要187)   HTML11)    PDF (5012KB)(78)       收藏

    该研究采用启动范式,通过考察语言和视觉输入对译者时间偏好的影响,探索视译的模态加工机制。刺激任务是英语虚拟运动句加左右视觉引导,目标任务是将时间句由英语译为汉语(其中的模糊词可译为“提前”或“推迟”)。结果显示:在虚拟运动句刺激下,将模糊词译为“推迟”的比例有所上升;在虚拟运动与左向视觉引导的共同作用下,将模糊词译为“提前”的比例稍有增加;在虚拟运动与右向视觉引导的共同作用下,将模糊词译为“推迟”的比例显著上升。结果表明:1)语言、视觉加工均影响译文时间意义建构;2)视译过程中存在模态整合效应,视觉模态激活的空间具身体验影响译者的时间感知,引起声音模态的时间视角的变化。视觉和语言的整合对视译具有干扰作用。受经验影响,左利手受左向、右向双向视觉干扰,右利手易受右向视觉干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关于翻译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许钧
    外国语    2024, 47 (1): 2-4.  
    摘要187)   HTML261)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幽默故事阅读中外语词汇学习的马太效应:富者越富?
    吴诗玉, 李赞
    外国语    2023, 46 (6): 67-77.  
    摘要184)            收藏
    本研究以我国的英语学习者为实验对象,探索幽默故事阅读中的二语词汇习得是否存在马太效应,即前置词汇知识越丰富的学习者词汇习得的长期效果越好。在实验中,40名某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在阅读了36篇幽默和对应的非幽默故事后参加了即时和延时的词汇测试。结果发现,不管是幽默阅读还是非幽默阅读,二语词汇习得都存在马太效应,表现为"富者越富",即学习者前置词汇量越大、故事理解能力越强,词汇习得的长期效果就越好。但是,马太效应在幽默和非幽默这两种不同故事阅读中的表现差异显著。幽默故事阅读存在“门槛”效应,学习者的故事理解能力必须在迈过一个“门槛”后,才能从其前置词汇知识中受益,但是非幽默故事阅读不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与其建议“降低英语分值”,不如呼吁“提升教学水平”
    束定芳
    外国语    2023, 46 (3): 123-125.  
    摘要183)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语言理解技能、解码技能及元语言认知技能对汉语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的作用
    李光泽, 李荣宝
    外国语    2023, 46 (5): 44-55.  
    摘要177)            收藏
    本研究以103名小学五、六年级汉语儿童为对象,综合考察语言理解技能、解码技能和元语言认知技能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语言理解技能包括听力理解和口语词汇,解码技能为词汇认读,元语言认知技能包括语音意识、语素意识、正字法意识以及快速命名。多元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结果显示,语言理解技能、解码技能和元语言认知技能对汉语儿童英语阅读理解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元语言认知技能直接地抑或以语言理解技能和解码技能为中介间接地作用于英语阅读理解;语素意识和口语词汇是最终构成汉语儿童英语阅读的两大核心技能。研究表明汉语儿童英语二语阅读具有阅读的普遍性又有其独特性,研究结果对于基础阶段英语阅读教学、阅读学习和阅读测评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语料库翻译学视域下的汉英词典文化词研究
    胡文飞
    外国语    2023, 46 (5): 101-111.  
    摘要172)            收藏
    文化词是汉英词典翻译的难点。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框架和汉英词典的编纂实践,本文对文化词的翻译现状进行了系统调查。通过抽样分析和对比研究,本文发现:汉英词典文化词在语言转换中极具变异性,层级、虚化与简化特征共现,而结构转换则表现出非对称性,即译义的结构扩容与译例的结构简缩并存。本文将基于规范理论,从初始规范来重构其译义体系,并通过操作规范来减少例证中的易化和简化,以此重构汉英词典文化词的翻译规范,有效提高词典编纂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