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1. 为何形式主义?
    吴道平
    外国语    2012, 35 (5): 2-14.  
    摘要4345)            收藏
    作为现代科学分支之一的语言学,其研究对象和其他科学一样,是形式而不是实质。本文讨论了有关形式和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几个问题:什么是形式,什么是形式主义语言学,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上,形式比实质更重要,中西文化对形式问题不同的态度,形式主义语言学目前的发展水平和局限性,等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概念拓扑同化论
    印世海
    外国语    2012, 35 (5): 46-53.  
    摘要390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现代汉语中存在动词空缺句吗?
    傅玉
    外国语    2012, 35 (5): 24-34.  
    摘要340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汉英认知域的标记形式研究
    钟书能
    外国语    2012, 35 (5): 35-45.  
    摘要400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语言运用的体动词逻辑转喻分析
    秦洪武, 王克非
    外国语    2012, 35 (5): 16-23.  
    摘要3748)            收藏
    本文探讨了英汉语体动词逻辑转喻的组合和释义机制。研究认为,体动词逻辑转喻的适用范围有限,体动词在论元类型和事件类型的选择上呈现明显的倾向性和规约化特征,类型强制是释义机制但不是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属性结构只编码缺省的词汇概念意义,但不是意义的唯一来源,逻辑转喻的释义依赖经验知识,需辅以规约化解释。研究表明,汉语的词汇也能编码事件语义信息,“体动词—名词”结构的类型强制能力较低,但汉语中其他带有体意义的逻辑转喻形式能承担这一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超语实践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
    李嵬,沈骑
    外国语    2021, 44 (4): 2-14.  
    摘要2960)   HTML192)    PDF (7994KB)(1093)       收藏

    近二十年来,作为应用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超语实践对语言教学、双语与多语教育、多语读写能力、语言与身份认同、语言态度、语言与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的政策与实践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也为语言进化、人类语言的本质(语言机制)、多模态、人类认知与交流等领域提出了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本文追溯了超语实践概念的起源,试图探索超语实践对语言教育、应用语言学和人类语言与认知的理论模型做出的主要贡献,讨论超语实践概念如何被应用到研究中,又如何成为人类语言与认知的“实践性理论”,并对未来超语实践研究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中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进一步推动中国语境下的超语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Re-systematizing Pragmatics
    黄衍
    外国语    2012, 35 (2): 2-21.  
    摘要4442)            收藏
    The publication of Levinson’s celebrated Pragmatics in 1983 systematized the field of pragmatics and marked the coming of age of pragmatics as a linguistic discipline in its own right. Today pragmatics is one of the most vibrant and rapidly growing fields in linguist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It is also a particularly complex subject with all kinds of disciplinary influence, and few, if any, clear boundaries.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survey th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areas in contemporary pragmatics and present an authoritative and up-to-date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landscape of pragmatics, in the hope that it will help shap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in the next decade or so.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Children’s Expression of Voluntary Motion Even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Yinglin Ji, Henriette Hendriks , Maya Hickmann
    外国语    2011, 34 (4): 2-20.  
    摘要8570)            收藏
    尽管人类对空间的认知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人类对同一空间事件的表达却因为语言的差异而千差万别。本研究旨在探讨英汉儿童如何表达基于动画的自主性运动事件。我们发现英语及汉语在空间表达上的类型学差异制约着儿童在小句层面上惯于表达的信息成分的类型及数量。汉语儿童在空间表达上的语句比同龄英语儿童的语句具有更高的信息密度,并且差异显著。这主要是因为汉语中的动词复合形式极大地促进了多重语义成分在同一小句中的同时体现。另外,英语儿童在3至5岁之间经历了空间表达方式上的重要发展,而相比之下汉语儿童的空间表达从3岁起就展现出了一些与成人的空间表达极为相似的特征。本研究揭示了语言独特性因素在语言习得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英语实义动词如何融入关系小句——对双重谓语句的认知功能探讨
    任绍曾
    外国语    2011, 34 (4): 21-31.  
    摘要6232)            收藏
    本文探讨实义动词如何融入关系小句。首先以认知语法理论为依据,考察双重谓语表达式如何为范畴化结构或核准结构审定而成为复杂程度不等的范畴,又如何通过构件内在结构之间的对应而组合成为复杂而抽象的象征单位。然后从功能出发,考察双重谓语表达式如何通过在不同语类和语域中语言使用的检验而成为约定俗成的语言单位,进入整体抽象式的网络,其中的实义动词也随之融入\[PredAdjSbj be PredAdj\]构式,也就是本文题目中简称的关系小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论语篇构式语法及语篇构式压制
    袁野
    外国语    2011, 34 (5): 38-45.  
    摘要325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对构式理论的三点思考
    陆俭明
    外国语    2016, 39 (2): 2-10.  
    摘要1411)      PDF (1KB)(946)       收藏
    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从事实与理论两方面说明构式理论有用但不能包打天下。第二部分从外在语言和内在语言两方面说明构式的产生。从外在语言方面来看,语言的变异是常态,语言变异被频繁使用并泛化,就会逐渐固化为新的语法构式。从内在语言方面来看,"构式源于认知",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加以假设说明——"由内到外运作"的假设和"由外到内运作"的假设。第三部分以实例说明构式理论需与语块理论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第四部分提出一个可以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构式与语言信息结构该是什么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汉英篇章回指手段对比考察——专就翻译语料中汉语LDR及其英语对应用语而论
    刘礼进
    外国语    2011, 34 (2): 23-31.  
    摘要4017)            收藏
    本文对比考察汉英、英汉翻译语料里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简称LDR)与其英语对应用语的回指功能及语用动因。结果表明,汉英篇章回指建构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他情况均相同时,汉语常可由LDR建立篇章回指,而英语一般由代词建立篇章回指。具体而言,汉语各句位的“自己”大都相应编码为英语各格位代词,因为,操汉语者易受语篇主人公视角驱动,常以简单反身代词建立篇章回指,操英语者往往立足于观察者视角,多用代词建构篇章回指。相似地,汉语各句位的“x-自己”也多半相应编码为英语各格位代词,原因或在于,操汉语者更喜欢使用复合反身代词来凸显语篇实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最简句法的格问题
    戴曼纯
    外国语    2011, 34 (2): 2-13.  
    摘要4881)            收藏
    本文主要探讨原则与参数体系下的格理论及其发展。分析显示,结构格与内在格的区分及赋格方式存在较大的问题。我们认为,不是每一名词短语都需要通过Chomsky所定义的格过滤,格过滤的基础是赋格者与受格者并存。限制格过滤的条件是:1)赋格者要求必须有受格者接受赋格并核查其格特征;2)赋格者必须局部成分统制受格者;3)潜在的受格者在没有赋格者的情况下免于格过滤,带默认格;4)在有赋格者的情况下,如果同时有两个潜在受格者,那么带显性格形态标记的潜在受格者必须通过格过滤。名词短语的中心语实现格特征,短语内部名词性成分的格取决于参数设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汉英口译中语言转换的时间起点——串行加工观和并行加工观
    林洁绚,董燕萍
    外国语    2011, 34 (4): 56-63.  
    摘要5432)            收藏
    本研究以串行加工观和并行加工观的争议为理论背景,探讨学生译员的口译过程中语言转换的时间进程。实验比较读后复述和读后口译两个条件下的自定步速汉语阅读,结果发现两个条件下的阅读没有区别,即都存在结尾效应,但都没有音译词效应。结论是,汉英不平衡双语者在汉译英交替传译中不存在并行加工,意味着语言转换可能是在源语理解完成以后才开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孙诒让论译学(翻译理论史话)
    陈福康
    外国语    2011, 34 (5): 85-87.  
    摘要283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国内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究的新趋势——全国第二届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学术研讨会综述
    贾红霞,霍明杰,李涤非
    外国语    2011, 34 (2): 95-96.  
    摘要4428)            收藏
    2010年10月15日至17日,全国第二届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2010年常务理事会在广州大学隆重召开。本届研讨会由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和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研讨会由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肖坤学教授主持。开幕式上,广州大学校长庾建设教授致欢迎辞。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束定芳教授致开幕辞。本次研讨会吸引了国内232名专家学者,其中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人。大会共收到论文116篇。探讨主题涉及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及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外语教学等三个方面。本文根据大会三个专题对大会发言、会议交流论文以及与会代表与专家互动进行综述,对当前国内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及其在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做一简要概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
    唐丽萍
    外国语    2011, 34 (4): 43-49.  
    摘要5831)            收藏
    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与语料库语言学对话的基础、障碍以及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旨在厘清和利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本文认为,语料库语言学无法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话语过程进行解释,无法处理意义潜势,而且尚难以进行高级阶的词汇语法分析。因此,其作为空间主要在于在上下文和互文语境中对语篇成品进行分析,对大量的已经实现了的意义表达方式进行批量处理,以及在低级阶进行词汇语法分析。本文据此提出具体的对话方法,以期借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加强和丰富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解读同传的服务属性——从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谈起
    朱义华,包通法
    外国语    2011, 34 (4): 64-71.  
    摘要10263)            收藏
    从口译的服务属性与传播学视角来看,同传首先是一项交际服务,而后才是语言的转换。提供服务的译员在瞬间紧张而有序、“时隐时现”地进行着多重任务,帮助言听双方实现顺畅交流。Daniel Gile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同传思维的工作模式,解释了译员面对认知负荷所作的处理。但美中不足的是,它似乎过于关注同传的语言输入与输出以及译员的“隐身”角色,而忽略了其交际服务属性与译员的“显形”角色,有损“言者—译者—听者”交际链与言听双方之间的交流效果。因此,有必要从译员的“显形”角色与受众服务意识出发对其进行修订与补充,这将有助译员进一步认识同传的交际服务属性,从而更好地监控语言输出的效果,提高同传服务的质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反单向性照应的生成
    杨永忠
    外国语    2011, 34 (5): 12-20.  
    摘要287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译者选词决策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一项认知心理学视角的翻译过程实证研究
    邓志辉
    外国语    2011, 34 (5): 71-76.  
    摘要290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试论语境条件下限定词的必要性——再谈主语关系从句的加工优势
    吴芙芸, 盛亚南
    外国语    2016, 39 (2): 11-20.  
    摘要1564)      PDF (1KB)(897)       收藏
    在汉语主、宾语关系从句加工优势这一问题上,(受频率驱动)基于经验的理论与基于记忆的理论做出不同的预测,但是实证研究的结果不一。本文指出,已有大多数研究中,从句内的两个名词短语均采用了光杆形式,而这违反了关系从句的使用前提,即从一个集合中选取某个特定的、独特的个体。汉语中由远指词"那"构成的限定词,与英语的定冠词最为接近,可满足使用关系从句的功能、语用前提,特别是在有语境的情况下。本文在Gibson and Wu(2013)的基础上,增加限定词这一变量,并完善其实验刺激中存在的两大缺陷。自控步反应时的结果显示,在关键区即中心名词的位置以及其后的区域,均发现主语关系从句的加工优势。该结果与基于记忆的理论预测不符。相反,本研究支持基于经验的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语料库翻译学:内涵与意义
    胡开宝
    外国语    2012, 35 (5): 59-70.  
    摘要419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会话中人称指代语的优选原则
    马文
    外国语    2011, 34 (2): 14-22.  
    摘要4300)            收藏
    本文从会话分析的角度出发,基于对英语自然会话的语料分析,着重探讨了会话中人称指代语使用的优选原则,提出了一个会话中人称指代语优选原则模式以及优选原则的三个原则等级。研究表明:(1)会话中的人称指代语的使用存在可识别性优选原则、最小化优选原则、关联优选原则和情境优选原则等四个优选原则;(2)各原则间呈现出竞争、互补、制约等多重关系,具体的指称形式则是在存在竞争或制约关系的相关各原则间取得平衡的结果;(3)在指称选择过程中,当相关优选原则存在矛盾或冲突时,交际者将按照相关的原则等级在各个原则间进行取舍和平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心智怎样计算隐喻
    廖巧云,徐盛桓
    外国语    2012, 35 (2): 46-.  
    摘要4672)            收藏
    从心智哲学来看,隐喻是心智以一物(喻体)理解另一物(本体)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外化为语言表达就成了修辞格的隐喻。在心智里,隐喻可以通过计算和表征实现,计算和表征体现为五个步骤。本体是人们感知的实体,人们感觉系统对感知实体刺激的诠释方式使喻体得以建构。喻体不是实在的物理实体存在,而是心智涌现的认识;如果要成为语言表达式,隐喻要由自然语言的概念加以表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文学自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黎昌抱
    外国语    2011, 34 (3): 93-96.  
    摘要5523)            收藏
    自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态,通常指文学作品的自译。文学自译活动在国外有着悠久历史,而在我国则开展相对较晚。但中外学界对自译现象关注较晚。虽然在自译及其范畴界定、自译史研究、研究视角等三大方面已经有所建树,但似还有较大拓展空间:(1)自译概念界说及范畴界定等方面研究还可以有所作为;(2)继续个案研究同时,对同类或跨类自译者作品的比较研究还有很大空间;(3)在文学自译的理论基础、运作机制、主体间性、文本间性以及标准策略等方面的描写性理论研究仍然大有可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我国译史发端界说——中国翻译释意思想起源的寻迹
    谢思田
    外国语    2011, 34 (2): 78-83.  
    摘要3751)            收藏
    论文以法国释意派翻译理论主旨为观照,在借鉴国内学界相关成果基础上,试图对我国译史发端作出界分与界说,以在注入历史思考过程中寻觅中国释意翻译与思想起源的踪迹,从而开启中西译理融合研究的途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汉英词典的释义模式对中国EFL学习者英语生成能力的影响
    胡文飞,章宜华
    外国语    2011, 34 (5): 54-62.  
    摘要313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关于现代汉语动转名的一点理论思考——指称化与不同层面的指称义
    吴怀成
    外国语    2011, 34 (2): 39-46.  
    摘要4528)            收藏
    现代汉语动转名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研究动词转指名词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但是在研究动词自指名词方面争议颇大。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提出指称化是动词向名词功能漂移的基础和起点,而且指称化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因此动词的指称性具有等级差异。本文把动词的指称义分为概念指称义、具体事件指称义、类事件指称义和物化事件指称义。这些指称义分别对应于动词向名词功能漂移的不同阶段。本文的分析可以说明动词的指称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应该把不同层面的指称义混为一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莱布尼茨的语言思想
    冯晓虎
    外国语    2011, 34 (3): 67-76.  
    摘要385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连贯是一个语言哲学问题——四十年连贯研究的反思
    杜世洪,卡明斯
    外国语    2011, 34 (4): 83-92.  
    摘要5707)            收藏
    如果从Winterowd《连贯的语法》一文算起,那么国内外连贯研究已经有四十年的历史了。四十年来,连贯研究出现了语言形式研究、语用推理研究、功能语法研究和认知心理研究等四类方法。而且,这四类方法有一个共同的预设:连贯是篇章语言学的一个规则性概念。围绕这一预设的连贯研究,尽管成果丰硕,但始终未能解决连贯的理论化问题。究其原因,现有的连贯研究虽然认识到了“有衔接而无连贯”这一“恩克维斯特问题”,但未能清算该问题彰显出的认识论的“范畴错误”。在语言哲学视域下,连贯问题其实是一个语言哲学问题;连贯不是规则性概念而是规范性概念。因此,四十年后的连贯研究应该再进一步:应该开启连贯的语言哲学研究,从而探索乃至解决连贯的理论化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
    王 勇,徐 杰
    外国语    2011, 34 (3): 40-48.  
    摘要6167)            收藏
    从学科渊源看,语言类型学与美国西海岸功能语言学联系最为密切,后来证明它和包括形式主义语言学在内各个语言学流派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借鉴;语言类型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成果逐渐被纳入各语言学流派之中,各理论流派为语言类型学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参项和理论支撑,不断拓宽语言类型学的研究领域并且提升其理论高度。作为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同样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事实上,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径下的语言类型学(系统功能类型学)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应用领域正在兴起。本文对系统功能类型学的渊源、特点和研究方法作一简介,对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意向语义与情态意义
    孙淑芳
    外国语    2012, 35 (5): 54-58.  
    摘要336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应用语言学的范围、方法与趋势———《劳特利奇应用语言学手册》述评
    唐树华, 王光林
    外国语    2012, 35 (5): 80-84.  
    摘要363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进展》评介
    周红英
    外国语    2012, 35 (5): 85-89.  
    摘要327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类型学框架下的语法转喻和语法隐喻研究
    刘桂玲,杨忠
    外国语    2011, 34 (4): 93-96.  
    摘要3942)            收藏
    K.U.Panther、L.Thornburg和 A.Barcelona主编的《语法中的转喻和隐喻》乃类型学框架下基于多种语言用例的语法转喻和语法隐喻研究。卷中论文既有理论构建,又有应用和实证研究,为语法隐喻①和语法转喻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从构词、时体、指称、述谓结构和语法理据等各个层面,揭示了语法单位分布的转喻和隐喻理据。全书共五个部分,下面对各部分内容做一简要介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英语会话增量现象的界定:问题与建议
    李民
    外国语    2012, 35 (2): 63-.  
    摘要4239)            收藏
    会话增量是一种新近才被发现的会话现象。目前学界对其识别主要以句法标准为主,忽视了日常言语交际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因此存在较大争议。该研究在相关文献基础上,提出应综合考虑会话增量的序列、句法、韵律和语用等特征,以会话增量与其先发话语之间的语用关系维度为主对会话增量进行界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进展——Anthony Pym的《翻译理论探索》述评
    王树槐
    外国语    2011, 34 (2): 90-94.  
    摘要6319)            收藏
    由西班牙洛维拉·依维基里大学(Rovira i Virgili University)的翻译学教授Anthony Pym撰写的《翻译理论探索》\[1\]一书,将西方翻译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五十年出现的六大范式,即等值、目的、描写、不确定论、本土化和文化翻译,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做出了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从“分布形态理论”看汉语的词类
    林巧莉,韩景泉
    外国语    2011, 34 (2): 47-55.  
    摘要4879)            收藏
    针对汉语中普遍存在的词类与语法功能的失称现象,作者指出,词类划分所带来的困惑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产生于把词以及词类(即语类)的形成都归功于词库的“词汇主义”观点。本文的研究表明,在主张“非词汇主义”的“分布形态理论”的框架下,汉语的相关事实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根据该理论,词是语素通过“合并”等形式手段在句法运算中生成的:词根通过与某个定义语类的功能语素构成局部结构关系而获得语类标签。因此,词类或语类并非词库的规定,而是句法结构的衍生物。汉语为“分布形态理论”的合理性提供了进一步的跨语言证据。在该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汉语和英语的事实被纳入同一种分析机制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也被归因于词根的不同属性以及PF层局部的形态音系操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进行体语义研究评述
    王 媛
    外国语    2011, 34 (3): 31-39.  
    摘要4730)            收藏
    近几十年来进行体研究赢得了广泛关注。国外语言学界不仅关注进行体在不同语言中的形态差异,更关注在普遍语法视野下的语义解释。本文重点介绍了形式语义学框架下进行体语义研究的主要进展:从基于时制逻辑的分析到基于事件的分析再到基于部分—整体关系的代数结构的分析。对进行体语义研究的深入,启发我们对汉语的相关现象做更深刻的审视:一方面,基于英语建立起来的对进行体的单一形式语义刻画,无法满足存在两个进行体标记(在/着)的现代汉语的情况;另一方面,传统的认为“在”和“着”只存在“动态/静态”的二元对立的分析,面临无法解释的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