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Review of the 13th Chinese Symposium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
-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2023年10月14号上午,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加拿大、英国、瑞典、土耳其、比利时、新加坡、日本、俄罗斯、中国等海内外300余名语言学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式于14号上午在上海师范大学霞棐剧院举行。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晔教授致欢迎辞,强调了解构以西方为中心的话语体系,建构一个开放、包容、去西方中心的现代话语体系的重要性。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束定芳教授指出自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大会以来,中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高航教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并介绍了学院的发展情况。最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孙玉编审介绍了出版社近年来的发展,并指出在AI时代,语言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出席开幕式的专家包括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辛斌教授、西南大学文旭教授、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林正军教授、河南大学牛保义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张韧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卢植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秀玲教授以及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的常务理事等。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与认知研究”,聚焦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语言和认知科学的最新进展,旨在探讨如何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人工智能时代,以及这一时代对语言和认知研究提出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张辉教授的发言关注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心理学实验转向’ ”,这表明当前的研究趋势正在从传统的描述性分析转向基于实验的心理学验证,以探索语言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张辉、龚思源2023)。文旭教授的发言题为“隐喻与创造——语言创造的认知探索之一”,强调了隐喻在语言创新和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了对语言创造力和隐喻认知功能的重视。刘正光教授探讨了“英汉语谓语(动词)的时间性与句法语义动态性对比研究”,这反映了跨语言比较研究的趋势,以及对语言时间性和动态性的认识。曹秀玲教授的发言“语言的主观性与汉语去主观化表达”着眼于语言的主观性特征和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揭示了语言表达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互动。瑞典学者Jordan Zlatev的发言“Constraining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depiction with the Motivation & Sedimentation Model”介绍了一个理论模型,该模型旨在解释隐喻和转喻在语言和描述中的限制作用。林正军教授的发言“喻、隐喻、转喻与语法隐喻”深入探讨了隐喻的不同类型及其在语法结构中的表现,体现了对语言深层结构的兴趣。高航教授的“汉语同源动量词的认知研究”关注了汉语特定词汇类别的认知机制,反映了对具体语言现象深入分析的研究趋势。加拿大学者Jamin Pekey的发言“Artificial Intelligence,Bodily Meaning,and the Experience of Wonder”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影响身体意义和惊奇体验,这体现了对人工智能与人类经验交互作用的关注。总体来看,这些发言涵盖了认知语言学的多个方面,包括心理学实验方法的应用、语言创造力、跨语言比较、语言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隐喻和转喻的理论模型以及人工智能对语言和认知的影响。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发展,也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应用提供了科学基础。
本次研讨会共设置19个分会场,包括8个主题会场和11个一般会场。其中主题会场分别由会场主持人组稿建成,主题分别如下: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前沿与应用、构式语法理论与应用研究、二语习得的计算与认知研究、认知与文化、构式分析中的思维与论辩、语言类型学与认知、隐喻、基于语料库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一般会场主题分别为:转喻、隐喻相关研究、构式研究,认知与语用、语义研究,认知与英语教育、二语习得研究,认知与话语研究,认知语言学与语料库研究,体认语言学、脑神经科学及ChatGPT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与跨文化研究,认知语言学多维度研究等。分论坛不仅覆盖了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的核心领域和话题,而且有很多新兴的交叉课题,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会场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张辉教授主持认知社会语言学主题会场。宫雪芹基于美国两党政府在重返《巴黎气候协定》前后关于环境话语的两个小型语料库,从批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空间、时间和价值维度动态分析了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在环境话语中使用趋近化话语策略的差异,验证了趋近化理论对环境话语的解释力。穆军芳和陈紫涵基于社交媒体人工智能报道自建语料库,运用KH Coder文本分析可视化软件,生成关联词频图进行了可视化解析,并从趋近化策略的空间趋近、时间趋近和价值趋近维度对自建语料库进行探讨。
文旭教授主持构式语法理论与应用研究主题会场。卢植实验探讨了第二语言水平与英语被动构式的理解之间的关系。刘佳基于构式语法与认知语用学的融合理论,从生态多样性的视角把网络流行语语言结构的静态研究与其语用环境的动态性研究相结合,进而提出了网络流行语的规范化原则。
石进芳教授主持二语习得的计算与认知研究主题会场。于靖阳以汉语中的隐喻词汇为语料,通过对38名高水平汉语学习者进行两种教学模式的实验,探讨了动态语境在高水平汉语学习者隐喻词汇教学中的作用。徐婷婷、邢红兵以“吃喝类”动词为例,将词汇内部静态的语义系统与语言的心理认知过程相结合,以特征-特征值的层级描写方式为核心和基础,探讨了一种频率知识和内省知识相结合的动词语义特征提取范式和方法。
在认知与文化主题会场,汪少华教授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中英文版中的生态话语为语料,融合Lakoff的拓展架构理论、Sharifian的文化概念化理论以及Stibbe的生态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阐释了其中的文化图式。熊京琳、周静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发言为例,从认知隐喻视角研究了外交话语中的拟人隐喻。谭业升阐述了民俗文化翻译中的多维认知截显机制。
在构式分析中的思维与论辩主题会场,郭威、张韧从网络视角对现代汉语复指构式“专有名词+这个人”进行了探究。张哲琦结合认知语言学的凸显观和构式压制理论,对以往“得”字情感致使构式有关研究加以反思,结合语料库用例分析了各构式的句法和语义特征,进一步阐释了外因型、返身型情感致使构式背后的认知机制。
在语言类型学与认知主题会场,于秀金从词汇类型学视角下考察了9个语系52种语言中时间词“上午”“中午”和“下午”的构词倾向和认知理据。范立珂从“位移、完成、始续、话题”四个功能范畴出发分层次多角度对“起”“起来”进行细致语际对比,从“实义动词,构词语素,句法成分,时体标记”四个层面考察英、日、韩、西相应表达,描写了“意义—形式”的投射规律,梳理了各语言的对应关系,最终获得了跨语言类型特征。
在隐喻主题会场,刘宇红将移时隐喻定性为幽默隐喻,对现有的幽默隐喻解释方法进行了较大的理论突破,他解释了移时隐喻中语义距离的表征方式、移时隐喻中的语义乖讹、移时隐喻在语言学理论上的表现,以及如何破解语义乖讹并完成幽默的解读。柳超健通过融合认知隐喻理论、语料库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语篇动态分析和眼动追踪实验等基本原理与方法论之间的学科优势等最终确立了基于使用、语篇分析、动态化、社会与认知及行为表征等多维度相融合的综合性隐喻分析,即 “以认知与语篇为导向的动态化批评性隐喻分析方法”。
在基于语料库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主题会场,吴淑琼介绍了基于语料库的行为特征分析法,阐述了其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和操作过程,并综述了该方法在词汇语义中的相关应用研究,评述了其优势和不足,最后以反义词light/heavy为例,例证了该方法在反义词不对称性研究中的有效性与适用性。邵斌以“光”概念为例,比较了英汉语在原生和派生阶段如何借助音义象似性体对概念进行表征,进而探讨了两种语言概念命名的共性。邓云华等基于语料库语言学中的行为特征(behavior profile)研究范式,应用多维度分析,对汉语“红”“白”“黑”三个基本颜色词动用形式的历时演变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了三个词不同时期的行为特征、典型义演变路径及其内在的认知机制和理据。
总的来说,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结合批评认知语言学视角,使用基于语料库的分析方法来动态研究语言使用中的空间、时间和价值维度,通过分析政治话语中的趋近化话语策略,展示了趋近化理论在解释环境话语中的有效性。构式语法理论与应用研究强调实验研究与理论探讨结合,关注语言结构与其语用环境的动态性,提出了网络流行语的规范化原则,强调了构式语法在解释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二语习得的计算与认知研究注重实验研究结合语料库分析,探讨教学模式对语言习得的影响,认为动态语境对提升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认知与文化研究融合多种理论与方法(如Lakoff的拓展架构理论和文化概念化理论),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阐释了文化图式如何影响生态话语的构建和理解。构式分析中的思维与论辩使用构式语法与认知语言学理论,结合语料库分析探讨了情感致使构式背后的认知机制,并提出了构式的句法和语义特征。语言类型学与认知聚焦多语种比较研究,关注词汇的构词倾向和认知基础,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跨语言的时间词汇的共性和差异。隐喻研究结合认知隐喻理论与语料库分析,进行幽默隐喻和社会隐喻的研究,探讨了隐喻在语言学理论和社会应用中的功能和表现。基于语料库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使用语料库方法结合行为特征分析法,进行词汇语义的综合研究,通过反义词和概念性词汇的分析,探讨了语义的演变和认知机制。这些讨论不但彰显了认知语言学在理论与应用层面的持续进步,而且反映了该学科对跨学科合作的包容性和深度拓展。通过融合传统研究方法与先进科技手段,认知语言学正不断拓宽其探索的边界。
除了以上8个主题会场,另外11个一般会场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认知与语用分会场讨论了传统认知语用学理论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历时认知语用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路径 (张延飞、张绍杰 2024)。这些讨论反映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热点和动态,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如与类型学、语料库语言学、语用学、心理学、外语教学等领域的结合,这也表明认知语言学正在努力更好地理解语言和认知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作用和发展。通过将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与新兴的科技方法相结合,学者们正探索更深层次的跨学科协作,从而拓宽我们对人类语言复杂性的理解。
为期两天的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反映了当代中国认知语言学发展的几个特点: 国内与国际接轨、汉语与外语研究接轨、老中青三代接轨,在这里来自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们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认知语言学从诞生之初的内省到现在采用更多实证、实验的方法,这些都是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而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这次研讨会为海内外专家学者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15日上午主旨演讲结束后,张辉教授发表了大会总结致辞,向协办单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市外文学会以及所有与会代表表示感谢。新当选的秘书长高航教授通报了中国英汉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新一届理事会选举投票结果。新当选的会长张辉教授做了大会总结发言,并宣布第十四届、第十五届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将分别在黑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承办。
综观本届研讨会所提交的论文,无论在质与量上皆实现了新的飞跃。整体上体现了大视野、跨学科、重实证、重应用的特点,“大视野”意味着将认知语言学放置于更广阔的学术脉络,从全球化及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审视语言现象;“跨学科”则是鼓励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重实证、重应用”强调基于实际语料的研究,以及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翻译、人机交互等实际场景,这也是近20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出现的社会转向和实证转向的新趋势,不仅强调将社会文化、社会认知以及交际互动因素纳入研究视野,在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同时寻求多渠道证据的协同,包括语料库证据、心理实验证据、神经实验证据等( 束定芳2021)。本届会议代表性的关键词包括:认知神经科学、语料库研究、自然语言处理、语言习得、语言政策等。通过这样的发展路径,认知语言学能够为理解人类语言的复杂性提供更深刻的见解,并为相关学科领域带来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整体而言本届研讨会体现了显著的创新精神,尽管如此,我们仍需倍加努力以持续推进该领域的学术探索。正如沈家煊先生所指出的,我们应当更深入地探究语言本身,而非仅仅停留在语言学理论层面。对于未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而言,一方面需要增强与汉语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则应致力于构建独特的理论体系,不断扩展研究范畴,并积极推动与其他学科的合作。
祝愿中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越来越好,走向世界。
-
[1] 束定芳, 张立飞. 后“经典”认知语言学: 社会转向和实证转向[J]. 现代外语, 2021, 44(3): 420−429. [2] 张辉, 龚思源. 批评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学实验转向”−基于汉语语法构式的个案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23, (3): 10−18+114. [3] 张延飞, 张绍杰. 历时认知语用学: 理论框架与分析路径[J]. 外国语, 2024, 47(2): 31−39.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6
- HTML全文浏览量: 53
- PDF下载量: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