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入选期刊
公众号 二维码

隐喻与转喻的经验识解机制与功能

林正军

林正军. 隐喻与转喻的经验识解机制与功能[J]. 外国语, 2025, 48(2): 33-42.
引用本文: 林正军. 隐喻与转喻的经验识解机制与功能[J]. 外国语, 2025, 48(2): 33-42.
LIN Zhengjun. Experiential Construal Mechanism and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J].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2025, 48(2): 33-42.
Citation: LIN Zhengjun. Experiential Construal Mechanism and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J].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2025, 48(2): 33-42.

隐喻与转喻的经验识解机制与功能

基金项目: 北京外国语大学“双一流”重点项目“语言学体认研究范式的理论与应用”(2023SYLA002);北京外国语大学“卓越人才支持计划”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林正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

  • 中图分类号: H0-06

Experiential Construal Mechanism and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 摘要:

    本研究旨在从经验识解视角探讨隐喻与转喻产生的机制与发挥的功能。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是对感知经验的识解方式,以认知意象为基础。本研究发现:1)概念隐喻从源域到目标域映射的认知意象相同,这是相似性概念表达的基础和根源;概念转喻表达同一认知域中认知意象与基体、认知意象与认知意象或者认知意象的要素之间存在邻近性关系,这是相关性概念表达的基础和根源。2)隐喻与转喻发挥着不同的经验识解功能,概念隐喻是识解抽象概念及表达跨认知域概念相似性关系的重要手段,而转喻是凸显同一认知域中概念或概念要素及表达邻近性概念关系的重要手段。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s and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tial construal.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are identified as construal mechanisms that shape perceptual experience based on imager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In conceptual metaphor, the shared image mapped from the source domain to the target domain serves as the foundation for expressing similar concepts. In contrast, conceptual metonymy relies on relationships of contiguity within the same domain between the image and its base, between different images, or between elements of a single image, to express contiguous concepts. 2) Metaphor and metonymy serve distinct functions in the construal of experience. Metaphor primarily facilitates the construal of abstract concepts and highlights similarities between concepts across different domains, while metonymy focuses on profiling specific concepts or their elements and expressing contiguous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same domain.

  •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隐喻与转喻研究实现了认知语言学转向。Lakoff & Johnson(1980)提出了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认为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机制,概念隐喻表达不同认知域中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关系,概念转喻则表达同一认知域中不同概念的邻近性关系。此后学者们从理论和应用等多个方面对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然而,概念隐喻或概念转喻中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如何产生的?产生这样的关系又能怎么样?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理论对“相似性”和“邻近性”的解释还比较宽泛和模糊,未能从经验识解(construal)的纵向维度做出具体和清晰的解释。本文拟从经验识解的视角挖掘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背后的认知机制,探讨二者的经验识解功能,从而加深对隐喻与概念转喻本质的理解。

    概念意义源自人们对人与世界互动经验的识解。人与世界互动产生感知经验,感知经验经初步加工形成认知域,认知域是对感知经验范畴化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认知域的产生先于认知意象和概念结构,是认知意象和概念结构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认知意象和概念结构是在特定认知域中形成的。在特定认知域中,对经验要素的提取和加工形成认知意象,认知意象是前概念的(pre-conceptual),具有具象性特征;概念结构是对认知意象的进一步抽象加工,具有抽象性特征。概念结构是言语构式的语义来源,最终借助言语构式得以表征(林正军 2023)。因此,概念和意义是基于对感知经验的识解而产生的(图1)。人们先有对世界的感知经验,后有语义表达的需要,人与世界互动获得的感知经验是语义表达可能性的前提和基础,语义是对人类现实或可能经验的表达,言语构式的意义即是人们对世界经验概念化的结果(林正军、王克非 2013)。

    图  1  经验识解与概念意义 1

    认知域为经验的概念化提供了语境,识解是经验概念化的通道。感知经验在特定认知域中经过识解形成认知意象,认知意象在该认知域中经进一步抽象形成概念结构,概念结构是语言的语义来源。认知域按抽象程度分为基本认知域(basic domain)和抽象认知域(abstract domain)。基本认知域是对通过感官获得具身经验的认知加工,直接源于人们的具身经验,在认知上不可简化、不可分解。最基础的概念和语义都源于基本认知域,基本认知域包括空间(space)、颜色(colour)、声调(pitch)、温度(temperature)、气味(odour)、时间(time)等(Evans 2019)。基本认知域是概念化发生和概念形成的前提和基础(Langacker 2008),是基本概念意义体现的认知实体(林正军、张存 2021)。例如,空间域指可能产生空间感觉的知识结构,既不是特定的空间经验,也不是具体的空间概念,是介于空间经验和概念之间的认知产物,人们对空间的概念和意义表达以空间域为基础。语言中基本空间的概念语义以空间认知域为基础,是具身体验和具身认知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基本认知域与抽象认知域区分的基础上,我们按认知域的体认性将其分为具体认知域和抽象认知域 2,二者都以基本认知域为基础,前者体现更多的体验性,后者体现更多的认知性。具体认知域与现实经验相关,如对“旅程”和“建筑”等的经验。抽象认知域是对通过多个感官获得经验的抽象与概括,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抽象认知域虽不是直接源于具身经验,但可最终追溯到具身经验。例如,抽象认知域“婚姻”和“爱情”源于对触摸、距离、温度、情绪、仪式等具身体验的抽象和概括,这些体验对应空间域、温度域和情感域等基本认知域以及与相关仪式的百科知识所对应的抽象认知域(Evans & Green 2006Evans 2019)。抽象认知域中形成的认知意象通常给人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这时往往需要通过具体认知域中相应的认知意象来识解。如,“爱情是旅程”,爱情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感觉如同旅程中遇到的各种具体经验感受。

    认知意象先于概念结构,是在特定认知域中对感知经验的识解。认知语言学中的识解指对特定情景中经验的概念化呈现方式,通过对经验要素的选择与焦点调节实现对经验的认知加工与语言表达。经验要素 3构成了认知基体(base),对其中不同要素的凸显(profile)产生不同的认知意象(image)。基体是语义所指(designatum)凸显的认知结构基础,凸显是语义结构的所指,是基体中的焦点元素(Langacker 19872008)。同一个基体中不同的要素可能被凸显,从而产生不同的认知意象。基体是一个相对概念,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经验要素都可以构成基体。认知意象经进一步的认知加工形成概念结构。图2中的气象认知域是人们在与天气现象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气象知识结构,其中“雨、雪、阴、晴”等相关的经验要素构成了意象基体,一旦基体中某一要素被凸显便形成认知意象,四个要素分别被凸显便形成“雨”“雪”“阴”“晴”不同的认知意象,当这些认知意象被进一步加工,脱离了具象的认知意象,便形成了抽象“雨”“雪”“阴”“晴”不同的概念结构,这些概念结构便是词汇语义的来源。

    图  2  认知域与经验识解例示 4

    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是对经验的不同识解方式,认知域为经验的识解和概念结构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经验识解与概念意义之间的关系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能更好地解读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背后的认知机制及其经验识解功能。

    识解是对感知经验概念化的基础环节,对感知经验的识解是形成概念结构的前提和基础。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是经验识解的两种认知机制,跨认知域相同意象的比较是对经验的隐喻性识解,而同一认知域中认知意象及其要素的关联是对经验的转喻性识解。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概念映射(Lakoff & Johnson 1980)。然而,我们认为在概念隐喻的形成过程中认知意象的映射先于概念的映射,认知意象的映射是概念隐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概念隐喻首先是从相对具体的认知域向相对抽象认知域映射相同的认知意象,这是概念隐喻对抽象经验识解的认知机制,也是其表达概念相似性的理据所在。为更好地解读概念隐喻对经验的识解机制,我们以图3示意,外围没有加粗的圆形表示认知域,假定认知域1为源域,更加具体;认知域2为目标域,更加抽象(参见林正军 2024)。认知域1中E1、E2和E3为三个基体要素,E1、E2和E3及其相互关系构成基体,基体中要素的凸显产生认知意象,图3中凸显的基体要素E2和E3及其关系是对基体识解产生的一种可能意象。认知域2中,对抽象经验识解时产生的认知意象恰好与认知域1中的意象相同,抑或认知域1中的具体意象激活了认知域2中的抽象意象,再或二者产生了互动。为区别起见,我们用E1’ 、E2’ 和E3’ 来表示认知域2中的基体要素。概念隐喻产生的基础是从相对具体的认知域1向相对抽象的认知域2映射相同的认知意象。认知域1与认知域2及其中的认知意象构成了更大的认知基体,基体中凸显的是相同认知意象从认知域1到认知域2的映射,这是概念隐喻对经验的识解机制,是概念隐喻产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概念隐喻表达概念相似性的根源。正如王文斌、熊学亮(2008:49)所言,“唯有在隐喻所牵涉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共有特征或特性得到施喻者的突显,彼此间的相似性才能唤起人们对其的认知注意力” 。概念隐喻的功能在于通过源域中的概念结构来突显目标域中显著性水平较低的概念结构(王军 2011)。

    图  3  概念隐喻的经验识解机制 5

    概念隐喻的经验识解机制体现了人们对经验概念化的认知能力,是识解抽象经验既经济又有效的手段。其经济性体现在相同认知意象的跨认知域映射,其有效性在于通过具体认知域的意象识解抽象认知域的意象。对于抽象的经验和概念,人们常常有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感觉,隐喻便是把这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经验和概念表达出来的有效手段。隐喻的认知功能在于通过更为熟悉的喻体来认识相对陌生的本体,更为清晰地认识本体的特点和结构(束定芳1996)。在语言层面,不同认知域中相同的认知意象往往可以由同一个词来表达,形成一词多义现象。

    概念隐喻是词汇多义化的重要认知机制(林正军、杨忠2005),其前提和基础是基于跨认知域意象的相似性。例(1)中的see表达感官感知域中的感知结果“看到”;例(2)中的see表达心理感知域中的感知结果“理解、明白”。这两个词义体现的认知意象相同,都是对感知结果意象的体现与表达,差异在于相同的认知意象存在于不同的认知域之中。英语中表示感知结果的动词see既可以表示感官感知,也可以表示心理感知。前者是对感官感知域中感知结果意象的表达,后者是对心理感知域中感知结果意象的表达。例(1)和例(2)中的see存在隐喻性的语义关系,存在从感官(眼睛)“看到”到心理(思维)“看到”的语义映射。从体认(embodiment)的视角来看,感官感知域的体验性更强,而心理感知域的认知性更强,因而感官感知域更为基础,是具体认知域。感官感知是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到的概念信息,而心理感知是以感官感知为基础并通过认知加工获取的概念信息,这是二者产生概念隐喻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其中概念隐喻的识解机制在于从感官感知域到心理感知域映射相同的意象(林正军 2011a2011b)。图4展示了例(1)和例(2)中see所体现意象跨认知域的映射关系。再如,形容词close在例(3)—(6)中所处的认知域依次为空间[SPACE]、时间[TIME]、颜色[COLOUR]和情感[EMOTION],表达的词义都是“近”,但从空间到时间到颜色再到情感,“近”的语义越来越抽象。

    图  4  跨认知域意象之间隐喻性关系例示

    (1) I saw a robin in the tree.

    (2) I saw your ideas.

    (3) Max’ s school is quite close to the Lido. [SPACE]

    (4) It’ s close to Isabella’ s birthday. [TIME]

    (5) That blue is close to the blue of my dining room carpet. [COLOUR]

    (6) Max and Isabella are very close. [EMOTION]

    概念转喻发生在同一认知域,当认知域中同一基体的不同要素被凸显时,产生不同的认知意象。概念转喻包括三种情况:一是被凸显要素与基体之间的转喻性关系;二是同一基体中被凸显的两个要素之间的转喻性关系;三是同一基体中不同要素被凸显形成不同意象之间的转喻性关系。图5中外围的椭圆表示特定认知域,A为由要素E1、E2和E3构成的基体,B和C为不同要素或要素关系被凸显产生的认知意象,B中基体要素E1被凸显,C中基体要素E2和E3及其相互关系被凸显。第一种转喻性关系为B中E1与基体之间的关系;第二种为C中要素E2和E3的关系;第三种为意象B和C之间的关系。同一认知域中相同基体的不同要素或要素关系被凸显时产生不同意象,这些意象与基体、要素与要素以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是产生概念转喻的理据所在。

    图  5  转喻的经验识解机制

    基体中凸显要素与基体之间的转喻性关系是双向的,即通常所说的“部分代替整体”和“整体代替部分”转喻。例(7)中的face(面孔)指代人,是部分代替整体;而例(8)中car(小汽车)指代汽车的油箱,是整体代替部分。

    (7) I noticed several new faces tonight.

    (8) I’ m going to fill up the car with petrol.

    同一认知域中基体要素之间的转喻类型多样,常见的包括实体之间的替代、拥有者指代拥有的实体、容器指代所盛之物、所在地指代机构以及生产者指代产品等。例(9)中England(英格兰)指代“英格兰球队”,是地域替代组织;例(10)中you(你)指代“你的汽车”,是拥有者指代拥有物;例(11)中kettle(壶)指代“壶中的液体”,是容器指代所盛之物;例(12)中the White House(白宫)指代“美国政府”,是(机构)所在地指代机构;例(13)中Huawei和Apple指代“电子产品”,是生产者或品牌指代产品。

    (9) England won the World Cup in 1966.

    (10) Where are you parked?

    (11) The kettle’ s boiling.

    (12) The White House denies the allegations.

    (13) As to mobile phone,I prefer Huawei to Apple.

    同一认知域中基于相同基体产生不同意象之间的转喻性关系较以上两种情况更为复杂。当同一认知域中的不同意象由同一个词来表达时,便产生多义现象。因此,转喻与隐喻一样,也是词汇多义化的重要认知机制(林正军、杨忠 2005)。在感官感知域中,感知结果、感知动作和感知关系的认知意象之间存在转喻性关系(林正军、杨忠2011),这些认知意象共享相同的认知基体。例(14)— 例(16)中的taste分别表达味觉感知域中的感知结果、感知动作和感知关系,体现不同认知意象,这些认知意象之间及其与基体之间都存在转喻性关系,由此这些不同的感知词义在相同感知域中存在转喻性的语义关系。具体而言,例(14)强调感知结果“尝到”,即感知对象(the pepper)及其对感知者(I)的刺激;例(15)强调感知动作,即感知者(在祈使句中省略的第二人称you)及其对感知对象(the coffee)发出“尝”的动作;例(16)强调感知对象(the dish)的特征(delicious)及其对潜在感知者X可能产生的刺激,是对感知关系“尝起来”的表达。这些词义所体现的意象同属于味觉认知域,认知基体相同,所凸显的感知要素各不相同,词义之间存在转喻性的语义关系(图6)。

    图  6  同一认知域中意象之间及其与基体的转喻性关系例示

    (14) I tasted the pepper in the dish.

    (15) Taste the coffee,please.

    (16) The dish tastes delicious.

    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的产生源于人们对经验表达的需要。人们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和动觉系统,获得最具体的经验,对这些具体经验的表达通常不需要通过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来实现。概念隐喻主要用于识解抽象经验,通过具体经验来识解抽象经验是概念隐喻的功能。概念转喻主要用于凸显经验要素,满足在特定场合对经验识解与表达的需要。

    概念隐喻产生的动因是对抽象经验的识解,具有对抽象经验的识解功能。隐喻是人们理解抽象概念和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认知机制(Lakoff 1993),抽象概念往往通过隐喻来体现和具象化(Littlemore 2019)。概念隐喻的经验识解功能是通过从更为具体认知域向更为抽象认知域的意象映射完成的。概念隐喻中的源域通常是基于人们的感觉或动觉系统直接获得的认知域,而目标域往往是需要更多认知加工形成的认知域,这种认知加工以感觉和动觉获得的概念为基础。当两个认知域之间存在可类比的相似性关系,目标域中的抽象概念即可通过源域中的概念映射来理解,这种概念映射以两个认知域中相同的意象为基础。因此,概念隐喻首先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意象映射,通常源域更加具体,目标域更加抽象(图7)。人与世界的互动为抽象概念的隐喻表达与理解奠定了基础(Littlemore 2019),林正军(2024)认为概念隐喻具有体认性,体验是概念隐喻形成和理解的必要条件,认知加工是其充分条件。

    图  7  隐喻的经验识解 6

    与人互动的世界包括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人与物质世界的互动更为具体,与心理世界的互动更为抽象,与社会世界的互动介于二者之间。情感域是人们基于人与社会世界互动而产生的认知域,而心理感知域是基于人与心理世界互动而产生的认知域。在社会世界中人与人的互动产生情感,情感较为抽象,其表达往往要通过更为具体的认知域及其概念来表达。汉语中常说的“情同手足”,“情”是表达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抽象概念,“手”和“足”是具体概念,人们更容易感知“手和足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映射到“人和人的关系”,是身体域中的意象向情感域的映射(图8)。

    图  8  身体域向情感域的意象映射 7

    人与心理世界的互动以人与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的互动为基础,人们的心理感受源于对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感受的深度认知加工。语言中表达心理感受的词汇,如“热烈、温暖、冷酷”等都源于人对温度的感受,温度域是基于体感获得的知识结构,更为基础,人们将对温度域的认知意象映射到抽象的心理域,实现了温度概念向心理概念的隐喻扩展(图9)。

    图  9  温度域向心理域的意象映射 8

    概念转喻的识解功能在于对基体要素的凸显,体现被凸显要素的重要性。概念转喻具有体认性(Littlemore 2017),人与世界互动产生的基本感知经验是直接和相对客观的,存在更多的种系共性,这是人类概念体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认知基体是人们对感知经验中主要经验要素的提取与组合,这本身就是一个转喻过程。认知意象的产生是对认知基体中某些要素和要素关系的凸显,这本身也是一个转喻过程。对经验的转喻识解存在三种可能:一是凸显基体中的要素,形成认知意象,认知意象与基体之间存在转喻关系,即通常所说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转喻关系;二是同一基体中不同意象之间存在转喻性关系;三是同一意象中不同要素(如E1与E2)之间存在转喻性关系(图10)。

    图  10  转喻的经验识解 9

    基体中凸显的要素与基体之间形成的转喻关系最为常见,即通常所说的以部分指代整体的转喻。转喻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发挥重要的语用功能(Littlemore 2015),例(17)是某技术部门班长在班组会上向大家介绍新成员以及新成员的回应,“新面孔”和“新手”指的是同一个人,“面孔”和“手”是对同一个人不同身体部位的凸显。从说话人的视角来看,这种凸显带有特定的目的性,班长用“新面孔”介绍新成员,“面孔”是个体最显著的识别性特征,能有效地将大家的目光转移到“新面孔”上来,这种介绍显得亲切、友好;而新成员本人用“新手”介绍自己,“手”是干活最重要的身体部位,“新手”表明自己业务不熟悉,显得很谦虚。从现场听话人的角度来看,“新面孔”和“新手”焦点突出,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可见,这里的转喻表达还同时实现了其特定的人际功能。

    (17) — 各位好,大家都看到了,我们班组来了新面孔,孙阳,热烈欢迎。

    — 谢谢组长介绍,很荣幸加入班组,我是新手,请大家多多关照。

    基于同一基体的不同意象之间存在转喻性关系,这些意象中凸显的要素不同,体现了人们对相同经验中不同要素的凸显。这些不同意象可能由多个近义词来体现,如英语听觉感知域中用动词hear,listen,sound分别表示感知结果“听到”、感知动作“听”和感知关系“听起来”。此外,这些不同意象还可以由同一个词来体现和表达,如英语嗅觉感知域中用动词smell分别表示感知结果“闻到”、感知动作“闻”和感知关系“闻起来”。同时,基于同一基体的不同词汇或相同词汇在语篇中的连续使用是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能有效地保证语篇的连贯,例(18)中表达不同意象动词smell的连续和重复使用,促成了对话的衔接与连贯。

    (18) A: Smell the bunch of flowers.

    B: I smelled the different fragrances in them.

    A: How do they smell?

    B: They smell refreshing.

    说话人在识解经验时,用同一认知域中的一个实体替代另一个实体,突出其对经验表达的意向性,增强了言语交际的效度,还提升了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尽管例(19)和例(20)都表达说话人让听话人“从书架上把Shakespeare的书递过来”的事件,但是例(19)用作者指代其作品的转喻,突出说话人对作者的意向性更加明确,听话人更容易识别,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和效度;而例(20)更突出book(书),“by Shakespeare”(莎士比亚写的)只是作定语,在说话人的意向性表达、言语交际效度和语言经济性方面都不及例(19)。

    (19) Pass me the Shakespeare on the shelf.

    (20) Pass me the book by Shakespeare on the shelf.

    复杂的事件转喻是以多个基本转喻为基础的整合加工。复杂事件基体是在多个相关基体的基础上通过某种内在关系的连接而形成,事件基体中的要素凸显,同样体现了说话人对凸显要素的择取。图11例示了例(21)和(22)的关联和差别,在单一的人体认知域中,凸显“手”,即为以部分代整体的转喻;在单一的物体或事件认知域中,其关键部位为“抓手”,“以抓手代物体或事件”同样是以部分代整体的转喻;人对物体或事件发出行为动作构成了事件的基体,用手去握拿物体或事件的抓手是对事件基体中的要素凸显。例(21)是在特定语境中对基体概念的例示,即说话人请求听话人做事;例(22)往往是说话人正在做某事时,请求在场的听话人帮忙,请求说话人将“手”搭在“抓手”上给力。例(21)表达的概念内容更加宽泛和模糊,听话人可能会不得其解和不知所措;而例(22)表达的概念内容更加具体和清晰,容易被听话人理解和接受。

    图  11  事件转喻例示

    (21) 来,帮个忙。

    (22) 来,搭把手

    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不只是发生在概念层面,更是对经验的识解机制。概念隐喻产生的动因在于对抽象认知域及其中概念的识解与加工,以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相同的认知意象为基础。源域及其中的概念往往是通过感觉和动觉系统直接获得的概念结构,较之目标域及其中的概念更为直接和基础。概念转喻产生的动因在于凸显基体中的要素,同一认知域中不同要素的凸显形成不同的认知意象,意象与基体、基体中的要素之间以及意象与意象之间形成转喻关系。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源于人们对经验表达的需要,概念隐喻用于识解抽象经验,而概念转喻用于凸显经验要素。

    1图1中的双向双线箭头表示“互动”;双向单线箭头表示“来源与体现”。 图示标识除特殊说明外下同。
    2基本认知域指通过单一感官形成的知识结构,在认知上不可分解;具体认知域指通过多感官获得知识结构的叠加与融合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在认知上可分解;抽象认知域指通过对多感官获得知识结构的抽象概括所形成的知识结构。
    3经验要素指对经验中关键节点的提取和初步认知加工而形成的要素,下文中基体要素是对经验要素的进一步抽象。
    4图2中外围椭圆表示认知域,方框表示基体,其中的图像为基体要素。图示标识除特殊说明外下同。
    5图中短线表示“基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加粗表示对基体要素及其映射关系的“凸显”,右向双线箭头表示“映射”。 图示标识除特殊说明外下同。
    6图中向下单线箭头表示“因缘关系”,左向双线箭头表示“通过具体认知域理解抽象认知域”,向上单线箭头表示“通过······表达”。
    7图中加粗线段表示“关系”。
    8图中加粗向下箭头表示“对······的感受”。
    9图中向右单线箭头表示“通过识解产生”,横向和纵向短线表示“关系”,向上和向左单线箭头表示“通过······表达”。
  • 图  1   经验识解与概念意义 1

    图  2   认知域与经验识解例示 4

    图  3   概念隐喻的经验识解机制 5

    图  4   跨认知域意象之间隐喻性关系例示

    图  5   转喻的经验识解机制

    图  6   同一认知域中意象之间及其与基体的转喻性关系例示

    图  7   隐喻的经验识解 6

    图  8   身体域向情感域的意象映射 7

    图  9   温度域向心理域的意象映射 8

    图  10   转喻的经验识解 9

    图  11   事件转喻例示

  • [1]

    Evans, V. Cognitive Linguistics: A Complete Guide [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9.

    [2]

    Evans, V. & M. Gree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3]

    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C] // Ortony, A. 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02−251.

    [4]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

    Langacker, 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6]

    Langacker, R.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7]

    Littlemore, J. Metonymy: Hidden Shortcuts in Language, Thought and Communic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8]

    Littlemore, J. On the role of embodied cognition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metonymy [C] // Hampe, B. Metaphor: Embodied Cognition and Discour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160−177.

    [9]

    Littlemore, J. Metaphors in the Mind: Sources of Variation in Embodied Metaphor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

    [10] 林正军. 英语感知动词词义衍化的认知研究[J]. 外语教学, 2011a, (6): 11−15.
    [11] 林正军. 英语感知动词多义性的认知研究[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b.
    [12] 林正军. 语言构式的类别与理据[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3, (3): 323−334.
    [13] 林正军. 概念隐喻的体认基础[J]. 外语教学, 2024, (2): 12−18.
    [14] 林正军, 王克非. 论非典型复杂构式产生的理据性[J]. 现代外语, 2013, (4): 363−370.
    [15] 林正军, 杨忠. 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5): 362−367. doi: 10.3969/j.issn.1000-0429.2005.05.007
    [16] 林正军, 杨忠. 英语感知动词词义研究的认知语义视角[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1, (5): 9−13.
    [17] 林正军, 张存. 体认语言观阐发[J]. 外语教学, 2021, (5): 1−6.
    [18] 束定芳. 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 外国语, 1996, (2): 9−16.
    [19] 王军. 隐喻映射问题再考[J]. 外国语, 2011, (4): 50−55.
    [20] 王文斌, 熊学亮. 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J]. 外国语, 2008, (3): 46−54. doi: 10.3969/j.issn.1004-5139.2008.03.005
图(1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9
  • HTML全文浏览量:  13
  • PDF下载量:  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5-25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2-20
  • 刊出日期:  2025-03-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