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语言研究  翻译研究  书评 
    语言研究
    空间性特质与汉语的个性特点——从离合词的成因谈起
    何清强, 王文斌
    2016 (1):  2-11.  DOI:
    摘要 ( 1116 )   PDF(pc)(1KB) ( 691 )   收藏
    离合词能集中体现汉语区别于他种语言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1)字、语素、词、词组界限具有模糊性;(2)名词与动词界限具有跨界性;(3)句法结构具有离散性、块状性和可逆性。基于Humboldt关于语言与思维具有通约性这一观点,通过对汉字构造特点、名动关系等方面的分析,本文发现:汉语具有明显的空间性特质,而这一特质正是包括离合词在内的汉语诸多个性特点产生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语篇章阅读中反语认知的心理机制:反语表达对肯定/否定数量词“聚焦效应”的影响
    王小潞, 黄彬瑶, 李宏汀
    2016 (1):  12-22.  DOI:
    摘要 ( 1317 )   PDF(pc)(1KB) ( 710 )   收藏
    本研究运用眼动技术,以字面和反语表达条件下肯定/否定数量词对其后代词回指推理的"聚焦效应"为切入点,在汉语篇章阅读中考察反语认知的心理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加工反语表达比字面表达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作为反语加工的开端,字面义总是首先被激活;认知主体在语境的触发下对字面义作反向推理;最先被激活的字面义会被保留在认知主体的心理表征中,与反语义一起参与加工后期的语义整合。研究结论不支持直接通达模型,但部分支持标准语用模型与分级凸显模型对于反语认知机制的理论假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连动式的结构机制:PTS、情状特征和VP的外延
    李可胜
    2016 (1):  23-31.  DOI:
    摘要 ( 1267 )   PDF(pc)(1KB) ( 700 )   收藏
    连动式的表层形式都是"VP+VP",却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句法语义结构,其结构差异必然源自VP的语义层面。现有文献讨论比较多的是时序-语序对应的PTS结构机制,也有一些文献提出了VP有界性的结构作用。本文以PTS结构机制为基础,同时将有界性的结构作用拓展为基于情状特征的结构机制,并提出基于VP外延关系的结构机制。在这三种结构机制的综合作用下,表层形式相同的连动式就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句法语义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语处所倒装结构句法生成的语段解释
    韩景泉
    2016 (1):  32-43.  DOI:
    摘要 ( 2238 )   PDF(pc)(1KB) ( 599 )   收藏
    在英语处所倒装结构中,谓语动词前面的PP和后面的NP都表现出了混合的功能特征。本文基于语段的分析认为,所有允许处所倒装的动词均具有非宾格的属性;其中NP和PP都是非宾格动词的直接附属成分。非宾格动词的功能轻动词vP因为缺乏带语义角色的外论元,具有不及物性,不构成语段。当NP被作为呈现焦点冻结在VP内句末焦点位置上时,PP作最短移位,首先进入Spec-vP,然后进入Spec-TP,最后进入Spec-TopP,派生出PP的主语与话题的双重属性。由于PP缺乏人称/数量特征,T与动词后的NP建立起人称和数量一致关系,并赋予其主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格标记的形态编码与语言配列模式的蕴涵共性
    王遥, 李景娜
    2016 (1):  44-54.  DOI:
    摘要 ( 1393 )   PDF(pc)(1KB) ( 546 )   收藏
    从跨语言的视角来看,格标记因其所附属名词短语的句法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隐现情况。根据不及物句的必要论元(S)、及物句的施事性论元(A)以及受事性论元(P)格标记的不同形态编码方式,语言的配列模式可以形成特有的"四缺一"格局。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格标记意义上的语言配列模式的倾向性蕴涵共性:在A与P的标记不共现且S与A或P中一方匹配标记的前提下,如果S使用显性形态标记,那么S倾向于与A匹配格标记,这是语言的经济性和象似性两个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为语言类型学的语法关系项等级序列提供了逻辑依据,也为施格格局语言配列模式的"主语"判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词主题词的话语意义分析及语义序列研究
    张立英
    2016 (1):  55-63.  DOI:
    摘要 ( 1271 )   PDF(pc)(1KB) ( 791 )   收藏
    本文提出了一种介词主题词驱动的话语意义分析方法,旨在通过索引行型式提取特定语篇中的语义序列,并将其应用于自建语料库。结果显示,该方法所提取的语义序列可揭示语篇的宏观特征和历时变化。短语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存在大量词汇共选生成的多词序列或短语单位。本研究补充了短语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特定语篇中同样存在大量由意义共现生成的语义序列,而语义序列是短语单位的又一重要属性。语义序列研究可拓宽语料库短语学研究范围,丰富扩展意义单位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悉尼学派与欧洲大陆学派在语篇语义研究上的异同
    王振华, 石春煦
    2016 (1):  64-70.  DOI:
    摘要 ( 1353 )   PDF(pc)(1KB) ( 540 )   收藏
    传统语义学对字、词、句意义的研究深入、全面,但对大语篇意义的研究涉及不深。大语篇的意义决定着人们交际的方向和目的,是一种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过程。因此,研究大语篇、构建大语篇意义的分析框架成了当代语篇分析家的中心任务。20世纪后半叶以来,越来越多的语篇分析家和语篇语言学家或篇章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语篇语义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关注语篇语义学的研究现状,从理论基础、代表作、主要观点和理论意义等方面研究悉尼学派和欧洲大陆学派的语篇语义观,并以王振华(2009)提出的一个范式、两个脉络、三种功能、四种语义、五个视角的语篇语义研究路径为基础,从研究范式、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上对两大学派在语篇语义学研究方面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它们的优势和发展空间。研究发现这两个学派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对未来的语篇语义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知语言学定量研究的几种新方法
    张炜炜, 刘念
    2016 (1):  71-79.  DOI:
    摘要 ( 2327 )   PDF(pc)(1KB) ( 538 )   收藏
    本文针对近期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出现的定量转向,用具体案例介绍了一系列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前沿的多元统计方法,主要涉及探索性统计分析(如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验证性统计分析(如逻辑斯蒂回归建模、混合效应回归建模)以及机器学习模型(如随机森林、朴素判别学习)三个方面。最后,本文还简要介绍了在这些数据统计分析中可资利用的统计软件包(R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研究
    相遇在濠梁之上:再论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
    侯健
    2016 (1):  80-86.  DOI:
    摘要 ( 1303 )   PDF(pc)(1KB) ( 789 )   收藏
    本文以安乐哲和郝大维的《中庸》译本为例,重新思考了两位译者的翻译思想,分析了他们对一些重要的哲学概念的翻译。两位译者认为古典儒家思想是非超越的,尝试用过程哲学的思想和术语来解释和翻译《中庸》,他们谨慎的、批判性的、以西释中的实践促进了中西哲学的会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莎剧最早的汉译本:《海外奇谭》
    陈历明
    2016 (1):  87-95.  DOI:
    摘要 ( 1717 )   PDF(pc)(1KB) ( 561 )   收藏
    作为莎士比亚作品最早的汉译,《海外奇谭》于光绪29年(1903)由上海达文社率先出版,无译者署名,底本是根据英国散文家兰姆姐弟改写的《莎士比亚故事集》。此译本的出版时间还早于林纾的《吟边燕语》(1904),但一直少为学界所知,更无专文研究。然而,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译者从语言、文体与叙述方式的选择与误读等方面与晚清读者接受的相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章回小说的套路,在改写与再现、归化与异化之间取得了一个较好的平衡,在叙述结构、情节安排等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蓝本。此外,《海外奇谭》还无意中开了短篇小说译介之先河,其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都有不可忽略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意象分析与翻译——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为例
    丁国旗, 范武邱
    2016 (1):  96-103.  DOI:
    摘要 ( 2228 )   PDF(pc)(1KB) ( 361 )   收藏
    本文依据认知诗学的研究范式,以庞德"在地铁车站"为例,结合先前的研究、庞德创作该诗的动机及他关于"意象"概念的论述,从名词性、名词化、指示结构等方面分析了该诗的认知意象,揭示了文学意象在认知构成上的多维性,及其对翻译中意象再造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