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9-09-20 上一期   
    语言研究
    主观化视角下的“有”义及其用法探讨
    王文斌, 张媛
    2019 (5):  2-12. 
    摘要 ( 1065 )   收藏
    “有”的不同语义及其用法长期备受语言学界关注,但对它的阐释却鲜有统一的模式。本研究着眼于“有”的概念本质,以语言的主观化为视角,基于认知语法的主观性识解理论,提出四个观点:一是“领有”义建基于“存在”义,是语言的主观化过程;二是“有”的反义词“无”“没”用法表明:两者虽具有概念重合,但“无”倾向于否定“存在”,“没”倾向于否定“领有”;三是“无”与“没”的概念重合很可能昭示了“存在”与“领有”的概念重合;四是“存在”“领有”义因识解的主观性程度不同而形成连续体模式,“有”的用法皆可统一于该模式得到阐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语兼具动宾和动补双重性的混合构式
    程杰, 石毓智
    2019 (5):  13-22. 
    摘要 ( 1288 )   收藏
    本文运用“模糊集合”这一数学概念,来确立汉语中的一种混合句式,即兼具有动宾和动补双重特性的语法结构。这种混合构式的外在形式是动宾结构,而其语义关系则与动补结构相同,在其形式和意义双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特殊的语法构造。动宾结构排斥其他受事宾语,这个被允准的受事论元只能在谓语之前出现,诸如把字句、被动句、话题结构、受事主语句等都是安排这个受事论元的具体形式。由此出发可以对学界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做出简单一致的解释。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相互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汉语回指构式中单音节动词的名词化:认知语法视角
    高航
    2019 (5):  23-32. 
    摘要 ( 1385 )   收藏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的一个共识是,单音节动词无法发生名词化。但是,这一认识并没有理论上的根据,也得不到语言事实的支持。本文基于大规模真实语料考察《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1,351个单音节动词,结果发现许多单音节动词在回指构式中可以发生名词化。这些主要是作为动词范畴典型成员的动作动词,其名词化的功能在于实现动作的指称。这一发现可以在认知语法框架中得到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图理论框架下汉语认识和真值情态动词研究
    于浩鹏, 何晓炜
    2019 (5):  33-43. 
    摘要 ( 1260 )   收藏
    本文在制图理论框架下探讨汉语认识和真值情态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表现的映射关系。本研究发现汉语表达“可能性”“盖然性”的情态动词“可能”和“应该”既是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也是真值情态(Alethic Modal)。根据制图理论(Cinque 1999,2006),前者位于标句词短语层,后者位于时制短语层。认识情态动词结构可分析为话题结构,句首名词是情态动词后接小句主语或宾语移位形成的话题。真值情态动词结构中的句首名词是位于时制短语指示语位置的主语。制图理论能够使我们更有效地探究情态动词语义特征与句法位置的映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话语命题符号基底的模态符号研究
    廖巧云
    2019 (5):  44-52. 
    摘要 ( 1047 )   收藏
    本文基于根植认知理论,在对模态符号进行重新界定的基础上,对话语模态符号与命题符号的关系进行了探究。话语的运作,从根本上讲,来自模态符号和命题符号的相互转换;从话语生成视角体现为模态符号到命题符号的转换,命题符号是模态符号的体现形式,而从话语识解视角则体现为命题符号到模态符号的转换。因此,模态符号作用于话语运作的全过程,是命题符号的基底。本研究能够为话语运作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语言的综合征性质
    刘向东
    2019 (5):  53-61. 
    摘要 ( 1279 )   收藏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探讨语言的综合征(Syndrome)性质。通过归纳综合征的普遍结构及其运作机制,系统分析综合征在语言词汇语法、语义、语境及社会文化中的体现。语法综合征性质源于词汇语法资源在特定语境下的共现关系。综合征存在于语言系统的各个层次,词汇语法、语义、语境、社会文化之间构成系统性的综合征体现关系。社会文化系统的共现特征是语言综合征的“自然”动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句法可及和语篇可及——汉语关系从句中指数量标记分布考察
    张秋杭
    2019 (5):  62-71. 
    摘要 ( 1231 )   收藏
    本文根据汉语关系从句中指数量标记的隐现与语序,把汉语关系从句分成无标记形式MN、标记前置IMN和标记后置OMN三种类型。本文基于真实语料,从句法可及、语篇可及来探讨汉语关系从句指数量标记的分布,不仅关注单一因素的分析,而且综合各因素来揭示三种类型核心名词的可及性程度。研究发现:1)句法可及方面,MN、IMN均与主语关系从句相联系,OMN未表现出任何倾向,三种类型均倾向内置于主句宾语位置;2)语篇可及方面,MN、IMN的核心名词均表达新信息,MN核心名词距离被关系化的名词短语最近,IMN距离最远,三者在核心名词的长度和修饰语的数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语篇可及较之句法可及能更充分地说明指数量标记在汉语关系从句中的分布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翻译研究高层论坛”
    五四以降中国百年西诗汉译的诗学谱系研究断想
    王东风
    2019 (5):  72-86. 
    摘要 ( 1029 )   收藏
    本文从诗学和谱系学两个方面考察五四以降中国百年西诗汉译的历史。用诗学的视角审视百年西诗汉译的诗学得失;从谱系学的角度追问特定历史事件生成的可能性条件。福柯的谱系学切入研究的方法之一是“问题化”,质疑机构性结论的合理性;诗学的典型方法论是对文学文本展开语言学分析,解析诗学之美的形成机制。二者结合,我们会发现一系列业已形成定论的认识很多都经不住诗学和谱系学的双重追问,乃至一系列问题似乎都有待于重新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性翻译思想的发生
    蓝红军
    2019 (5):  87-95. 
    摘要 ( 1280 )   收藏
    翻译思想是一定时代的思想和理念在翻译方面的体现。100年前的五四运动被视为传统与现代的分水岭,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和影响。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参与建构中国现代性的同时,也受着五四以来现代性思潮的影响。五四之后,中国翻译思想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呈现出一些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五四之后,中国翻译学者开始从民族国家角度思考翻译之用,从现代知识分类角度探索翻译之学,以及以世界眼光看待翻译与多元文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五四”时期的法律外译及其意义
    屈文生, 万立
    2019 (5):  96-103. 
    摘要 ( 1198 )   收藏
    “五四”时期的国家法律外译工程旨在将1902年晚清“变法修律”以降、特别是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法律改革成果通过西方通用的英文和法文等语言展现,以更有效地向列强证明中国的法律制度在经过改良后已趋同于西方,从而敦促各国履行废除在华“治外法权”的承诺。本文意在梳理“五四”前法律外译情况,“五四”时期法律外译的动因以及这一时期主要法律翻译机构和代表性译者,重在说明“五四”时期的法律外译活动意在服务于国际国内政治需要,带有明显的反帝性质,明显有别于同时期的文学汉译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出版的总体版图——基于书目计量学的研究
    何辉斌, 邹爱芳
    2019 (5):  104-111. 
    摘要 ( 1093 )   收藏
    著名语言学家齐普夫认为,人类的一般行动都基于省力原则之上,说话者和听者双方都想省力,使词语的使用次数和排名的位次之间有一种必然的关系,两者相乘的积是一个常数,以词语的位次和使用次数为轴线的双对数表会出现一条几乎是45度的直线。这条齐普夫定律已经被用于书目研究,成为书目计量学的重要分支。本文以《晚清戏曲小说目》《民国时期总书目》《全国总书目》《全国内部发行图书总目:1949—1986》为依据对20世纪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做了全面的统计,并以位次为横向轴,以册数为纵向轴绘出双对数表,发现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也有一条齐普夫曲线,是省力原则和费力原则共同推动的结果,显示了一定的规律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