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9-11-20 上一期   
    本期栏目: 语言研究  翻译研究  书评与综述 
    语言研究
    论言语发音与感知的互动机制
    陈忠敏
    2019 (6):  2-17. 
    摘要 ( 1542 )   收藏
    语言交际是一个说者发出语流串,经媒介传入听者听觉器官,再由听者大脑神经中枢重新解码的过程。语言交际涉及说和听双方,本文从听与说两方面来深究人类语言交际的机制及其特点,通过讨论发音器官与听音器官频率声能互补、低频敏感度与元音格局、音类扩散分布与感知区别增强、量子理论与语音感知、说者协同发音与听者感知补偿等五方面内容,提出说与听有相互配合、同时也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说明一旦这种关系失衡,就会误解,可能导致音变。这一研究成果也将对人工智能、类脑研究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词汇构式模型:构式语法家族的新成员
    龙磊, 卢卫中
    2019 (6):  18-27. 
    摘要 ( 1638 )   收藏
    词汇构式模型是认知语言学家Ruiz de Mendoza及其合作者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的构式语法理论,旨在系统地解释构式与人的认知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揭示不同类型的概念型式如何互动,从而产生复杂的语义表征。该理论吸收了认知语义学、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构式语法理论的诸多缺陷,在深度和广度上推进了构式语法与其他语言学理论之间的对话与融合。本文介绍词汇构式模型的基本假设、总体框架与主要观点,评述该理论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知视野下转折句和修正句的跨语言研究
    左百瑶
    2019 (6):  28-38. 
    摘要 ( 1606 )   收藏
    德语的aber和sondern,汉语的"但是"和"而是",分别表示转折和修正,而英语、法语等语言却只用一个连词同时表示转折义和修正义。在"行、知、言"三域理论和元表征的框架内分析各语言中的转折和修正关系,可以发现转折分句只在知、言两域内使用,修正分句只在言域内使用,但它们同属元表征层面,都与主观性有关,这很可能是它们在某些语言中只用一个词汇项表示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汉语倚变句的概念化基础及其句法影响
    刘存伟
    2019 (6):  39-50. 
    摘要 ( 1313 )   收藏
    本文以认知语法的空间认知、参照认知和比较认知为理论指导,探讨量范畴倚变关系的概念化及其对倚变句"越X越Y"的句法影响。研究发现,倚变关系的概念化涉及三个动态过程:1)概念化主体调用比较认知,在不同量值之间持续建构"基准-目标"关系,实现量A和量B的量值变化的概念化;2)调用参照认知,在量值变化之间持续建构"参照点-目标"关系,实现量B随量A变化而变化的概念化;3)调用空间认知,将量值变化概念化为虚拟位移,实现量范畴的空间概念化。量范畴的虚拟位移概念化通过"越"编码,量值变化的概念化通过"越X"和"越Y"编码,倚变关系的概念化通过"越X越Y"编码。概念化中调用的空间认知和参照认知提升倚变句的句法能产性,调用的比较认知则对构件X和Y形成句法限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研究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同声传译接力语研究
    王吟颖, 张爱玲
    2019 (6):  51-59. 
    摘要 ( 1476 )   收藏
    中国领导人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举世瞩目。语言战略支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战略的细分之一是会议口译服务及口译人才培养等为主要内容的语言服务战略。本文认为,在"一带一路"沿线跨国组织会议中,将汉语设定为同声传译的接力语不仅能更好地满足"一带一路"沿线的翻译服务需求,而且能在短、中、长期推动语言战略的各项内容。本文以接力语视角下的语言战略为基础,梳理"一带一路"沿线语言现状和语言教育现状,分析主要国际组织中接力语的设定及使用情况,探讨汉语作为接力语在沿线口译服务和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及意义,阐述接力语与全面落实语言战略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口译过程研究
    李晶晶
    2019 (6):  60-70. 
    摘要 ( 1271 )   收藏
    本文应用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研究记者招待会口译过程,将社会功能与认知机制两个口译研究的重要维度相结合,通过多模态视频分析工具分析视觉模态与声音模态相互作用下的意义建构。研究表明视觉模态是声音模态的重要补充及上层建构,口译场景中视觉呈现的模式体现了口译活动的意识形态导向及参与者之间预设的权力关系。对声音模态的分析有助于还原译员的认知处理过程并解析口译话语策略。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可同时定位多种口译变项,对口译过程进行精准的定性考察,有助于推进口译质量评估研究,拓宽口译实证研究的思路,对口译实践与教学及口译研究均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问题解决视角下的控制加工与译文质量研究
    王律, 王湘玲, 邢聪聪
    2019 (6):  71-82. 
    摘要 ( 1095 )   收藏
    本研究基于认知科学"双加工理论",采取TAPs、问卷、访谈等多种方法收集英汉翻译过程的认知加工数据,从问题解决视角分析学生译者和职业译者控制加工过程中问题识别、策略选择及译文质量的差异。研究发现:学生译者的翻译问题率(每翻译一百个单词识别的翻译问题个数)约为职业译者的两倍,其中二者在数量上差异较大的是复合型和产出型问题,复合型问题体现在语境、修辞和语义分析方面,产出型问题体现在语言形式、意义和用法方面;在控制加工过程中,学生译者倾向选择网络搜索等微观策略解决问题,而职业译者更倾向采取推理、监控等宏观策略;学生译者译文出现的错误总量的平均值是职业译者的两倍多,且错误集中体现在语篇、语法、语体及语义层面。本研究可为揭示翻译认知心理过程与培养职业化翻译能力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翻译文本语体显化特征的计量分析
    庞双子
    2019 (6):  83-94. 
    摘要 ( 1196 )   收藏
    翻译是语言接触的重要表现,对目标语语言、文化及观念有长远影响。"显化"作为翻译文本的典型特征,是否渗透到目标语,值得探讨。本文通过比较20世纪三个时期翻译文本与原创文本的历时发展,进一步考察翻译文本语体显化特征及其对目标语的透过性问题。研究发现:1)翻译文本和原创文本在标准型次比、平均句段长、联结程度、代词、虚词这些指标上整体变化趋势相同,二者在标准型次比和平均句段长上均发生显著性变化,但在平均句长、联结程度和虚词变化上存在异质特征;2)历时考察中,汉语原创文本在标准型次比、平均句长、平均句段长、联结度、虚词比这五项指标上都出现较为显著的变化;3)在某些历史时期,翻译文本中的语体显化特征会迁移至目标语原创文本,其影响呈滞后性。这两类文本的相关程度在不同时期程度有所变化。研究认为译语透过性具有阶段性特征,并探讨了其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再创作”“去异域化”与隐性的比较文学意识——重访汉译美国小说《一睡七十年》
    张和龙
    2019 (6):  95-102. 
    摘要 ( 1878 )   收藏
    1872年,上海《申报》刊登的《一睡七十年》是欧文名作《瑞普·凡·温克尔》的第一个中文译作,也是目前可考的汉译第一篇美国小说。这个利用国外小说素材进行"再创作"的另类译作,不仅开创了近代小说翻译独具一格的"先例",而且也标志着中西比较文学意识在近代中国的萌芽,但国内外学界迄今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本文将《一睡七十年》置于中国近代历史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旨在分析其"另类"的翻译尝试及其跨文化意义,解析其"去异域化"翻译策略的得失,揭示其走在世界前沿的比较文学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书评与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