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语言研究  翻译研究  会议综述 
    语言研究
    空代词和显性代词在语篇回指中的分工机制研究
    王倩, 梁君英
    2020 (1):  2-12. 
    摘要 ( 1262 )   收藏
    本研究通过自定步速阅读实验和语料库研究,分别从理解和产出的角度考察了空代词和显性代词在汉语语篇回指中的分工机制。结果显示:1)空代词和显性代词在语篇连贯中具有不同的分工:当先行语为主语时,空代词的作用更大;当先行语为宾语时,显性代词的作用更大;2)空代词和显性代词在回指解析中没有非常明确的分工,但是存在回指倾向上的差异:空代词对于主语先行语有显著的回指倾向,而显性代词在语言理解中没有显著的回指倾向,在语言产出中倾向于回指主语先行语,但倾向性弱于空代词;3)空代词和显性代词的回指倾向受到两方面的语篇连贯因素的影响:一是不同的连贯关系在语篇中出现的倾向性,二是空代词和显性代词在不同的连贯关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动性、质性到物性: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名物化语言现象
    王振华, 王冬燕
    2020 (1):  13-22. 
    摘要 ( 1537 )   收藏
    名物化与使用中的语言(language in use)和语言使用者(language user)有关,既是一种语法现象又是一种语义现象,具有语法和语义特征。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讨论使用中的名物化语言现象,通过从动词、形容词等转换为名词的语法过程,考察从动性、质性到物性的语义过程。此外,本文还比较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名物化语言现象。通过比较发现,在英汉两种语言里,名物化语言现象在语法和语义上的特点和呈现方式有同有异。文章的最后讨论了两种语言中名物化语言现象的异同对汉语名物化语言现象英译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评价型“V得C”小句嵌入显赫趋向特征的系统功能语法研究
    魏银霞, 杨连瑞
    2020 (1):  23-33. 
    摘要 ( 1051 )   收藏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角度探讨现代汉语无致使关系评价型"V得C"小句,研究发现它含有嵌入性显赫趋向特征,其中述语指向类"得"前内容是以事件为中心构成的嵌入式小句,多为关系过程的整体小句的参与者角色;主语指向类的"V得"则为具有逻辑时序和表起因作用的标记,主体经验过程由主语和"补语"位置内容共同形成。独立"V得C"语言单位没有准确的级阶定位,句法分析显示前者以"得"为界限分属不同的功能单位,"得"前动词为嵌入句内的谓体表现形式,后者"V得"是健全语义、用于前置引起的谓体延长成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知对等及其认识论意义
    刘正光, 邓忠, 邓若瑜
    2020 (1):  34-47. 
    摘要 ( 1854 )   收藏
    形式、意义或功能对等的理想诉求在现实翻译中遇到了诸多难解的问题,皆因其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基础本身存在着缺陷。本文提出的"认知对等"指人类的认知图式在不同的语言里所共享的本体性特征。该概念牢牢把握语言的本质特征和认知的基本规律,在认识论上强调主观与客观、一般与个别、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统一,因而具有理论上的自洽性和解释上的内在一致性。现实翻译中的不对等系由认知的主体性和同样具有主体性的文化因素所致,认知主体识解的参与导致概念化方式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对等。认知对等的价值在于阐明了本体论层次的认知对等是翻译行为的逻辑起点。由于认知对等,人类才有实现有效交际的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评价系统
    何伟, 马子杰
    2020 (1):  48-58. 
    摘要 ( 1819 )   收藏
    评价系统关注语言系统内评价资源的本体意义,应用于生态话语分析时,需要在生态视角下进行拓展和延伸。鉴于此,本文首先明确了比较适合各种生态话语分析的生态哲学观,即"多元和谐,交互共生",接着就评价系统内的态度系统增加了情感缘起、判断标准和鉴赏对象三个特征,就介入系统增加了介入取向、介入来源和介入内容三个特征,就级差系统增加了级差参考特征。这样,得以拓展和延伸后的态度系统、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与生态哲学观形成合取关系,从而共同构成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评价系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可视化发音模型的语音训练研究
    智娜, 李爱军
    2020 (1):  59-74. 
    摘要 ( 1422 )   收藏
    本研究利用电磁发音仪对元音的发音生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基于3D的发音生理模型进行了可视化的语音训练研究。本文汇报了两项实验的研究结果,其中实验1通过EMA分别记录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美国标准发音人和英国标准发音人在英语元音发音时的舌运动特征。并从发音生理的角度,对比了学习者和美、英本族语者的元音发音差异,并对影响可懂度的学习者的问题元音,如/æ/、/I/、/ʊ/等提供了纠正型的发音反馈意见。实验2对比了两组受试分别使用音频和可视化的3D发音模型进行国际音标学习的效果。两次测试结果均显示,使用3D发音模型的受试小组在元音、辅音和声调的得分要高于使用音频的受试小组的得分,表明可视化的3D发音模型比音频更有助于学习者的语音学习。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可视化的发音训练模式融入语音课堂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研究
    走进翻译家的精神世界——关于加强翻译家研究的对谈
    刘云虹, 许钧
    2020 (1):  75-82. 
    摘要 ( 1280 )   收藏
    作为翻译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并发挥能动作用的主体,翻译家是翻译活动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为跨文化交流与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翻译本身具有的一些特性及人们对翻译认识的局限,翻译家的普遍存在状态往往是隐形的,翻译家研究亟待加强。据此,本文提出应重新认识翻译家的在场,并在这一基础上深刻把握翻译本质与翻译价值、积极评价翻译家的历史贡献、深入探索翻译家的精神世界、切实关注并依据第一手资料考察翻译过程等方面,就如何加强翻译家研究展开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圣人气象”如何再现?——论《论语》的“心源”导向的英译
    蔡新乐
    2020 (1):  83-93. 
    摘要 ( 1242 )   收藏
    朱熹尽管接受了程颐对孔子之"志"体现"圣人气象"的论断,但他提出的两个并不兼容的解释误导了后世12个今译和18种英译:它们或固执于"之"的"人我"所指,或止步于词语的语境化。如此,突出人事纠缠或物质授受,无视儒家"为己之学"的关键:人可"自反"的"心"。实则在儒家看来,"老者"作为传统象征,他们那里才有人的家园。故夫子之志的第一部分意为我们在他们那里才能心安,第二和三部分的"信"和"怀"亦指向"心"才可突出夫子"天下大同"的理想。因而,本文提出,遵循中庸之道,取向"一贯之道"或"心道",建立"心源",才有儒家思想的现代译解和跨语意义传输。此例说明,儒家思想的跨文化翻译,就《论语》经义疏解而论,其历史有待重新启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殊德之仁”与“全德之仁”——海外译“仁”及其对儒家思想的认识之发展
    胡翠娥
    2020 (1):  94-101. 
    摘要 ( 1272 )   收藏
    对《论语》中"仁"的翻译直接体现出英语世界对孔子及儒学创新性的认识和定位。海外译"仁"不辨"殊德"与"全德",源于或不识仁为儒学中心,或不审后世理学家言仁之辩。从19世纪到当代,海外译"仁"各有所重,它不仅是翻译,更是一种思想活动,映射出海外对儒家哲学思想自身以及与西方文化关系的认识变化,同时儒家思想在不断汇入世界资源,其历久弥新的根源在于它内在的可适应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吴宓的“翻译亦摹仿”论辨析
    包雨苗
    2020 (1):  102-111. 
    摘要 ( 1430 )   收藏
    本文从吴宓在《论今日创造之正法》一文中关于"摹仿""创造""翻译"三者关系的论述出发,结合吴宓其他有关文学、文字、文化的话语,对其核心翻译思想进行多维度的深入辨析。吴宓认为文学创造要从摹仿入手,翻译是摹仿之良法,而好的翻译与创造无异。吴宓这一强调摹仿的翻译观本身也融汇了中西方文论传统,虽然吴宓熟知西方文论,且深受新人文主义影响,其对"翻译""摹仿""创造"的认识同时也汲取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本传统,且与新文化运动中后期中国文坛的翻译论争息息相关。最后,基于对吴宓"翻译亦摹仿"观的解读,本文将进一步讨论吴宓翻译思想以及对翻译概念"时间性"的思考于翻译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初级阶段口译活动与工作记忆关系的纵向研究
    刘玉花, 董燕萍
    2020 (1):  112-121. 
    摘要 ( 1261 )   收藏
    工作记忆一直是口译研究及口译训练所关注的主要内容,但由于工作记忆和口译本身的复杂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本文对大学英语专业接受口译训练的学生及相应的对照组学生进行了纵向跟踪研究,同时探讨两个问题:口译训练能否增强工作记忆?工作记忆能否预测口译训练绩效?两组被试在实验前进行了严格的匹配,共测试了五项工作记忆(英语听力广度、数字广度、字母活动广度、空间广度、工作记忆更新能力)。前、后测试的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初级阶段的口译训练没有给口译组带来额外的工作记忆优势;2)训练前及训练后的二语听力广度及工作记忆更新能力显著预测了训练后的口译绩效。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工作记忆在初级阶段口译活动中的工作机制,并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