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3-20 上一期    下一期
    语言学研究
    最简句法的格问题
    戴曼纯
    2011 (2):  2-13.  DOI:
    摘要 ( 4883 )   收藏
    本文主要探讨原则与参数体系下的格理论及其发展。分析显示,结构格与内在格的区分及赋格方式存在较大的问题。我们认为,不是每一名词短语都需要通过Chomsky所定义的格过滤,格过滤的基础是赋格者与受格者并存。限制格过滤的条件是:1)赋格者要求必须有受格者接受赋格并核查其格特征;2)赋格者必须局部成分统制受格者;3)潜在的受格者在没有赋格者的情况下免于格过滤,带默认格;4)在有赋格者的情况下,如果同时有两个潜在受格者,那么带显性格形态标记的潜在受格者必须通过格过滤。名词短语的中心语实现格特征,短语内部名词性成分的格取决于参数设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话中人称指代语的优选原则
    马文
    2011 (2):  14-22.  DOI:
    摘要 ( 4306 )   收藏
    本文从会话分析的角度出发,基于对英语自然会话的语料分析,着重探讨了会话中人称指代语使用的优选原则,提出了一个会话中人称指代语优选原则模式以及优选原则的三个原则等级。研究表明:(1)会话中的人称指代语的使用存在可识别性优选原则、最小化优选原则、关联优选原则和情境优选原则等四个优选原则;(2)各原则间呈现出竞争、互补、制约等多重关系,具体的指称形式则是在存在竞争或制约关系的相关各原则间取得平衡的结果;(3)在指称选择过程中,当相关优选原则存在矛盾或冲突时,交际者将按照相关的原则等级在各个原则间进行取舍和平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英篇章回指手段对比考察——专就翻译语料中汉语LDR及其英语对应用语而论
    刘礼进
    2011 (2):  23-31.  DOI:
    摘要 ( 4023 )   收藏
    本文对比考察汉英、英汉翻译语料里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简称LDR)与其英语对应用语的回指功能及语用动因。结果表明,汉英篇章回指建构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他情况均相同时,汉语常可由LDR建立篇章回指,而英语一般由代词建立篇章回指。具体而言,汉语各句位的“自己”大都相应编码为英语各格位代词,因为,操汉语者易受语篇主人公视角驱动,常以简单反身代词建立篇章回指,操英语者往往立足于观察者视角,多用代词建构篇章回指。相似地,汉语各句位的“x-自己”也多半相应编码为英语各格位代词,原因或在于,操汉语者更喜欢使用复合反身代词来凸显语篇实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语否定真值函数性质的跨语言研究
    赵旻燕
    2011 (2):  32-38.  DOI:
    摘要 ( 4483 )   收藏
    Horn 认为否定算子有两种:一种是具有真值函数性质的描述性否定;另外一种是元语否定,在不同于句子命题的层面操作,不具真值函数性质。但是对汉语、韩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中元语否定的考察证明Horn的观点有失偏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现代汉语动转名的一点理论思考——指称化与不同层面的指称义
    吴怀成
    2011 (2):  39-46.  DOI:
    摘要 ( 4535 )   收藏
    现代汉语动转名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研究动词转指名词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但是在研究动词自指名词方面争议颇大。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提出指称化是动词向名词功能漂移的基础和起点,而且指称化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因此动词的指称性具有等级差异。本文把动词的指称义分为概念指称义、具体事件指称义、类事件指称义和物化事件指称义。这些指称义分别对应于动词向名词功能漂移的不同阶段。本文的分析可以说明动词的指称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应该把不同层面的指称义混为一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分布形态理论”看汉语的词类
    林巧莉,韩景泉
    2011 (2):  47-55.  DOI:
    摘要 ( 4886 )   收藏
    针对汉语中普遍存在的词类与语法功能的失称现象,作者指出,词类划分所带来的困惑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产生于把词以及词类(即语类)的形成都归功于词库的“词汇主义”观点。本文的研究表明,在主张“非词汇主义”的“分布形态理论”的框架下,汉语的相关事实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根据该理论,词是语素通过“合并”等形式手段在句法运算中生成的:词根通过与某个定义语类的功能语素构成局部结构关系而获得语类标签。因此,词类或语类并非词库的规定,而是句法结构的衍生物。汉语为“分布形态理论”的合理性提供了进一步的跨语言证据。在该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汉语和英语的事实被纳入同一种分析机制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也被归因于词根的不同属性以及PF层局部的形态音系操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庭审问答过程控制中的信息流动
    潘小珏,杜金榜
    2011 (2):  56-63.  DOI:
    摘要 ( 4026 )   收藏
    刑事法庭调查的问答双方权势不平等,问者通过问语控制答者,从而控制信息。过程控制是问语控制的重要方式,其信息流动规律值得研究。本文提出研究庭审问答过程控制的理论框架,说明过程控制的种类,用法律语篇信息成分分析方法在句际层面分析了其中的信息流动现象,发现“过程”、“个体”和“环境”信息成分的流动使语篇信息得到增生,信息流向得到控制。本文将为法官、公诉人和辩护律师掌控问答过程提供问话策略和技巧方面的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块认知加工研究的最新进展
    黄四宏,詹宏伟
    2011 (2):  64-71.  DOI:
    摘要 ( 4014 )   收藏
    心理语言学范式的语块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语块的心理现实性问题展开,即在心理词库中,语块是否以整体形式表征、以整体为单位提取。为此,学者们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证据。实验研究的主要范式有:反应时范式、语音研究、眼动仪范式及ERP范式。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关于语块认知加工的研究动态作一系统归纳与梳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研究
    论翻译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撰写方法
    夏登山,邵有学
    2011 (2):  72-77.  DOI:
    摘要 ( 4030 )   收藏
    翻译思想史研究的兴起是翻译学科建设深化的体现和翻译文化研究的结果,但现有的翻译思想史研究没有区分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大多从译者和翻译研究者的角度总结理论、阐述个人思想,并没有真正同翻译理论史区别开来。以翻译思想为研究对象的翻译思想史不是个人学说和理论的集合,而是具有连续性的翻译思想的演化进程,不仅包括对翻译史及理论史上核心议题的反思,也涵盖社会思潮和时代背景下的翻译行为和事件及其背后更深层的理念、集体精神、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译史发端界说——中国翻译释意思想起源的寻迹
    谢思田
    2011 (2):  78-83.  DOI:
    摘要 ( 3756 )   收藏
    论文以法国释意派翻译理论主旨为观照,在借鉴国内学界相关成果基础上,试图对我国译史发端作出界分与界说,以在注入历史思考过程中寻觅中国释意翻译与思想起源的踪迹,从而开启中西译理融合研究的途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怎么译:是操控,还是投降?
    王宏
    2011 (2):  84-89.  DOI:
    摘要 ( 3614 )   收藏
    本文针对“怎么译”的问题,提出首先需要深化对翻译本体、翻译客体以及翻译主体的认识。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的制定应该动态多元,和而不同,各司其职,互为补充。翻译既是操控,也是反操控;翻译既可投降,也可拒绝投降。适度的归化、异化和杂合化均有其存在之必要,关键取决于译者对翻译属性、翻译目的和读者需求的正确理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议综述、书评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进展——Anthony Pym的《翻译理论探索》述评
    王树槐
    2011 (2):  90-94.  DOI:
    摘要 ( 6340 )   收藏
    由西班牙洛维拉·依维基里大学(Rovira i Virgili University)的翻译学教授Anthony Pym撰写的《翻译理论探索》\[1\]一书,将西方翻译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五十年出现的六大范式,即等值、目的、描写、不确定论、本土化和文化翻译,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做出了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究的新趋势——全国第二届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学术研讨会综述
    贾红霞,霍明杰,李涤非
    2011 (2):  95-96.  DOI:
    摘要 ( 4433 )   收藏
    2010年10月15日至17日,全国第二届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2010年常务理事会在广州大学隆重召开。本届研讨会由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和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研讨会由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肖坤学教授主持。开幕式上,广州大学校长庾建设教授致欢迎辞。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束定芳教授致开幕辞。本次研讨会吸引了国内232名专家学者,其中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人。大会共收到论文116篇。探讨主题涉及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及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外语教学等三个方面。本文根据大会三个专题对大会发言、会议交流论文以及与会代表与专家互动进行综述,对当前国内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及其在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做一简要概括。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