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11-20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语言研究  翻译研究  会议综述 
    语言研究
    英语句子层级结构计量分析
    刘海涛, 敬应奇
    2016 (6):  2-11.  DOI:
    摘要 ( 1391 )   收藏
    语言作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有着自身的演化和发展规律,采用计量方法可探究语言的系统特性。本文在依存句法的理论框架下,利用大规模依存树库,通过构建层级结构计量指标,如节点数、层级数、层级距离、平均层级距离和英语平均层级距离,对英语句子的层级结构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发现,英语句子的节点数、层级数和平均层级距离三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层级数的分布呈正偏态,表明英语句子倾向于采用扁平型层级结构,且节点数越大偏态越明显;英语平均层级距离的阈值为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语显性非宾格动词句的最简分析
    韩景泉
    2016 (6):  12-22.  DOI:
    摘要 ( 1253 )   收藏
    本文探讨汉语显性非宾格句的主要句法特征与句法结构生成。非宾格动词所选择的名词论元为动词组内补足语位置上原生的内论元。在基于语段的最简句法分析中,位于动词之后的名词内论元与定式时态中心语T-探针形成一致关系,其未取值的语义无解格特征取值为主格。如果被冻结在其基础位置,NP论元充当呈现焦点或无标记句末焦点,便不能再进行移位。非宾格动词之后的焦点化NP论元与非作格动词之后的NP论元存在本质差别。具体来说,前者是保持在其基础生成的VP补足语位置上原位不动,而后者则是将外论元从句法主语(spec-TP)位置右向显性移位进入焦点指示语(spec-FocusP)位置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事件语义学视角下汉语的谓语分类
    陈莉
    2016 (6):  23-33.  DOI:
    摘要 ( 1387 )   收藏
    谓语从体貌类型的角度来看,可以有[状态谓语/事件谓语]和[个体性谓语/阶段性谓语]两套分类系统。将谓语进行这两种分类,有充分的事实根据和解释需求,一方面每一套分类系统在语言中都有各自的语法语义表现,另一方面,只有做这样的两套分类才能更好地解释语言事实。本文从事件语义学的角度出发,以汉语事实为依据,论证了[个体性谓语/阶段性谓语]这套谓语体貌分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英主题结构的标记性:基于口语语料库的话语认知分析
    王义娜, 李银美
    2016 (6):  34-45.  DOI:
    摘要 ( 1006 )   收藏
    以往主题结构的标记性研究主要关注其主题表现。本文基于认知语法的当前话语空间分析模型,以日常对话为语料,从主题和述题的情境植入角度就三类主题结构在句法、话语和认知层面上的标记性等级进行了汉英对比考察。研究发现:汉语的主题标记性低于英语,而述题表现却相反;就结构间对比:汉英偏置结构的典型特征分布基本一致,但在两类前置结构上差异显著。其标记性倾向受到认知情境因素制约:汉语主题的情境植入方式简单,以延续主题和提升主题为主,话语凸显度较高,易使用主观评价类述题,而英语主题情境植入方式复杂,多为提升或旁枝主题,更易与客观描写述题搭建语义关联。不同主题结构的标记性倾向可反观汉英语言的类型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再论隐喻释义及其释义模式——认知神经科学视阈下隐喻释义模式的建构
    孙崇飞
    2016 (6):  46-56.  DOI:
    摘要 ( 975 )   收藏
    现有隐喻释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重文化普遍性、轻心智意向性;多宏观语用推理、少具象化表征;重“后台”识解、疏“前台”认知。隐喻理解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实证依据和理论启示。鉴于此,本文在梳理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析清影响隐喻概念映射的相关变量,并厘清变量间功能耦合关系,进而在综合考虑语言使用者“前台”和“后台”认知过程及其心智意向性的基础上,构建准确反映相应“动态语义增值”过程的隐喻释义模式,以使其在具有心理真实性和解释充分性的同时,兼具语言揭示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母语为英语的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自己”阻断效应实证研究
    曾莉
    2016 (6):  57-64.  DOI:
    摘要 ( 1034 )   收藏
    汉语“自己”的长距离回指和阻断效应都是英语反身代词所不具备的。本研究采用带量表的释义判断法考察了高、低两组汉语水平的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对“自己”的指称判断。结果表明,虽然学习者整体上对长距离回指的接受度未随汉语水平提高而增加,然而那些习得了长距离回指的学习者个体却很好地遵循了“自己”的阻断效应。这些现象从涌现论的角度难以理解,但从先天论普遍语法的角度可以得到合理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学习者对英语关系从句挂靠的歧义消解
    戴运财
    2016 (6):  65-74.  DOI:
    摘要 ( 1124 )   收藏
    为深入了解中国学习者对英语作为二语的关系从句挂靠歧义(如Someone shot[the servant]NP1 of[the actress]NP2[who was standing on the balcony]RC)的消解策略,本研究对27名中国大学一年级学生实行了三项实验。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采用自定步速阅读法和问卷法调查了受试对英语关系从句挂靠歧义的在线和离线加工策略;实验三通过修改实验二的问卷,强化了实验材料中各句的复合名词的语义-语用特征,进一步调查后句法因素对关系从句挂靠歧义消解的影响。自定步速阅读的结果表明,受试显著倾向于关系从句挂靠NP1,可见句法因素在关系从句挂靠的歧义消解中发生显著的作用;两个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词汇类型、语义-语用等后句法因素的作用下,受试对关系从句挂靠的偏向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它们也对关系从句挂靠的歧义消解产生显著的影响;此外,中国学习者对英语关系从句挂靠的加工策略还受自身学习经验和句法能力的制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使用外语思考,克服风险决策中的发展性逆转——风险决策中的外语效应
    蔡任栋, 彭贝, 董燕萍
    2016 (6):  75-81.  DOI:
    摘要 ( 1219 )   收藏
    在风险决策中存在一种发展性逆转现象: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受到框架(frame)的影响,所做决策越有可能出现前后矛盾(框架效应)(Reyna et al.2014)。能否有办法规避或者降低框架的影响?本研究考察可能影响框架效应的三个因素:被试的专业背景、决策任务的呈现语言、决策问题的类型。数据分析显示,在生命问题中,汉语条件下,两组被试都出现了框架效应;英语条件下,金融专业被试框架效应消失。在金钱问题中,汉语条件下,只有金融专业被试出现框架效应,符合发展性逆转预测;英语条件下,框架效应消失。研究结果为外语效应的普遍性提供进一步数据。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外语能克服发展性逆转,对专业人员的风险决策实践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研究:现状与问题
    张奂瑶, 马会娟
    2016 (6):  82-89.  DOI:
    摘要 ( 1358 )   收藏
    本文依托CNKI、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Collections(DTC)、ProQuest、MyiLibrary等数据库和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以研究对象作为筛选标准,梳理学术界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分析这些成果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方面呈现的特点,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未来研究提出意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傅雷翻译研究中的几次论争及思考——纪念傅雷逝世五十周年
    宋学智
    2016 (6):  90-98.  DOI:
    摘要 ( 897 )   收藏
    傅雷翻译作品并非一帆风顺地成为翻译经典,而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质疑和批评,甚至颠覆和解构;另一方面,翻译活动的特性使得翻译经典的建构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即翻译不可能百分百还原原作,因而翻译文学经典的标准不能完全以文学经典的标准相绳。傅雷翻译批评的目的应该是,从正反维度去探寻巨匠身上拥有的推助文学翻译事业更上一层台阶、促进翻译质量继续提高的着力点和关键要素;进一步,应该通过多元审美力量的博弈,探讨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互生;并且,在更高的层面上和更广的空间里认识翻译,思考翻译批评自身的意义,探索翻译活动未来的向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ransComp翻译能力跟踪研究评析
    王娟
    2016 (6):  99-107.  DOI:
    摘要 ( 1292 )   收藏
    国内外有关翻译能力的研究,讨论很多,但基于实证研究的较少。而TransComp翻译能力研究是其中唯一的跟踪性研究,在研究内容及方法上很有特色:注重译者对翻译任务的认知加工方式,尤其体现在对创造力和翻译决策过程的研究上;借用动态系统理论阐释数据,通过互联网记录实验,尝试解决翻译过程数据储存难等问题。其中有不少是对当前翻译能力研究的突破性尝试,但国内学者对此却少有介绍。本文将介绍、分析该研究的主要内容、特点、优势,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引起国内相关读者、学者的兴趣并对翻译能力方面的实证研究有所突破和启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