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7-20 上一期    下一期
    语言研究
    顺应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语言研究必须逐步走上数字化之路
    陆俭明
    2020 (4):  2-11. 
    摘要 ( 1033 )   收藏
    如今人类社会已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驱动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的新动能,数字化将进一步引发一场范围更为广泛的产品革命、生活革命。各个学科的学术研究都将逐步走上数字化之路,语言研究也不例外。当今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而其发展需要有众多学科的支撑;语言学却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有被边缘化的倾向。但这也引发语言学人的反思,也让语言学人从中看到了语言研究和语言学发展的曙光——要按"语言学+"的模式走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之路,要逐步让语言研究走上数字化之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元的引进与允准
    熊仲儒
    2020 (4):  12-22. 
    摘要 ( 985 )   收藏
    词汇范畴如动词没有论元结构,其论元由扩展它的功能范畴引进。该建议的语义基础是新戴维森事件语义学,其句法基础是非核心论元。第一个功能范畴可以引进两个论元,这跟功能范畴所表达的语义关系与句法上的融合有关,如动结式与动介式的推导。引进的名词性论元必须获得格的允准。phi-特征集完整的时制范畴与轻动词可以各为一个名词性论元指派结构格,后者只能为毗邻的外部合并的论元指派格;此外,动词与介词也可以为毗邻的名词性论元指派固有格。证据有双宾句、与格句、处所交替句以及致使倒置句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事件结构、句法结构与手势的关系研究——以与格交替结构为例
    吴素伟, Alan Cienki
    2020 (4):  23-33. 
    摘要 ( 1000 )   收藏
    语言如何影响手势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事件结构的作用已形成基本共识,然而句法结构的作用尚无定论。因此,本文使用大样本的美国脱口秀数据,考察英语中表达转移事件的双宾结构和介词与格结构所伴手势,分析句法结构对手势的影响问题。研究发现,手势频率与事件结构相关,而手势的表征方式和表演手势的动态性不仅与事件结构有关,还受句法结构的影响。这表明手势表征与事件结构、句法结构都有关系,还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方式,从而丰富了"增长点假说"的内涵。此外,手势与句法结构的在线识解方式的相关关系还表明,手势可以为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观测窗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功能语法的小句本位观
    王勇, 周迎芳
    2020 (4):  34-43. 
    摘要 ( 1140 )   收藏
    汉语语法的本位观经历了"词类本位""句本位""词组本位"以及"小句中枢说"等几个阶段。其中"小句中枢说"的提出标志着汉语语法研究走入了新的阶段。生成语法学者和功能语法学者讨论了各自的理论和视角与"小句中枢说"的契合和互补之处。这些研究在肯定"小句中枢说"的进步和贡献的同时,也提出了该理论有待改进的问题,包括:1)小句的定义,如小句的内涵、小句的识别等;2)小句的外延,如小句与单句、分句以及复句的关系;3)小句结构及其同词组结构的异同。本文借助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试图提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论文发现,"小句中枢说"和系统功能语法之间有相通之处,前者可以从后者中得到补益和借鉴,以实现理论上更加系统、自洽,实践上更完备、更可操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语义关联层面看汉语的时间性特质
    王军
    2020 (4):  44-52. 
    摘要 ( 1261 )   收藏
    对于汉语是空间性的语言,时间性的语言,还是时空同构的语言这个问题,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为了较为深入地认识汉语的时空特质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几组对立的概念,即:名词的空间性与动词的时间性,以及由此延伸的对汉英句构的认识;汉语的字形组构与词、词组及句子结构;汉语的形式表达层面与语义关联层面;自然时间顺序与规约时间顺序。对不同研究层面的关注,或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论。当我们从语义关联层面审视汉语时,就会发现在汉语的复合词、偏正结构、动结式、并列词语(binomial)、复句以及流水句中均存在较为显著的时间性关系,这进一步印证了汉语是一种象似性程度较高的语言的论断,汉语思维的时间性特质非常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汉主从句语序分布对比研究
    叶爱, 金立鑫
    2020 (4):  53-64. 
    摘要 ( 1074 )   收藏
    本文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检验了英汉两种语言中主从句的语序分布是否遵循Diessel(2001)的等级序列假设。研究表明,英汉两种语言都基本遵循这一假设。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为,汉语的从句倾向于前置,而英语倾向于后置。具体表现为,汉语的条件、时间、原因,尤其是表先时从句的前置性均高于英语。经初步考察,本文注意到VO型语言中(状语性)从句跟状语位置基本一致。这是导致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从句有不同前后置倾向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语QAP结构及其关联效应的动态解析
    杨小龙, 李可胜
    2020 (4):  65-74. 
    摘要 ( 1026 )   收藏
    汉语数量形容词(多和少)可以充当谓语,用以说明主语的数量范畴。同时,此类结构通常会产生关联效应(association effect)解读,即主语与话题成分产生关联,如"说到教过的学生,张三很多/少"。在动态句法(Dynamic Syntax Kempson et al.2001;Cann et al.2005)理论框架下,本文认为,此关联效应是一个句法、语义和语用的互动现象:(1)数量形容词内涵的词汇信息要求其说明描述的对象具有集合性质;(2)在语句解析过程中,计算规则将匹配形容词及其描述对象的算子信息,并进而决定语句的合法性;(3)在线性序列和语境信息的作用下,可以有效解析此类结构产生的歧义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质问的本质与演化——手语“摊手”等语言现象的启发
    林皓, 陈振宇
    2020 (4):  75-91. 
    摘要 ( 1232 )   收藏
    实质句的形成与演化,必须结合有声语(包括方言)和手语等不同模态的语言材料来进行探讨。首先,我们集中讨论一类无疑问词的实质问,即缺省问和话题问。然后详细描述手语中"摊手"这一手势词的多种功能,发现它可能是语言中疑问词的"雏形";与缺省问一样,摊手也是真正的"原始"操作,并未高度语法化,而是更为语用性的、本源性的语言现象。不过二者在形式上有差异,"摊手"有语音形式,虽然受限于句末位置,但能独用,甚至表达语气,即兼顾了实质问的"成分残缺"与"话轮让渡"两个方面。我们由此提出"语气词+疑问词"双轮驱动假说。我们认为,最原始实质问形式为缺省-摊手,从这里开始分两个方向发展:语气词,如成都话的"咹",发展为话题问标记,还能与其他问题形式共现,并充当疑问强化词;万能疑问词,如古汉语中的"何",手语的"晃食指"。由万能疑问词再进一步分化出多个具体WH疑问词,则是大多数语言的常态;而有独立的、较完善的实质疑问语气成分的语言,如汉语(及相关方言)、俄语则属于少数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研究
    规范冲突中的翻译行为模式研究
    余静
    2020 (4):  92-99. 
    摘要 ( 941 )   收藏
    翻译规范研究是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对规范的研究偏重对系统稳定性的研究,注重考察翻译行为的规律,揭示占主导地位的规范及其对翻译行为的制约,将个性化、非典型的翻译行为排除在研究范畴之外,使得规范研究较少涉及规范的改变以及译者对规范的构建作用。规范的多元性和冲突性是翻译规范的基本特征,能够向译者提出更高的挑战,也赋予了译者更多的权力和机会影响和改变规范,影响系统的走向。本文关注规范的多元性,分析多个规范共存导致规范冲突的四种情况,揭示译者应对规范冲突采取的三种行为模式,并以张谷若1936出版的《德伯家的苔丝》中译本作为案例研究,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何种情况下规范会发生冲突?译者采取哪些行为来应对规范冲突?不同行为模式可能会促使规范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深化对翻译规范和翻译行为之间关系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揭示考察翻译规范发生改变的机制以及译者对规范改变的构建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抒情传统与日常叙事——华兹生英译苏轼诗歌文学特质研究
    吉灵娟, 谭载喜
    2020 (4):  100-110. 
    摘要 ( 1496 )   收藏
    苏轼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以及文化文学再构,展示了中国学(中国研究、汉学)在西方发展的过程、方向和趋势。本文聚焦美国汉学家华兹生对苏轼诗歌的翻译,探究译文的文学性以及译本在美国汉学界的影响。宋诗的特质体现在抒情性和叙事性,这两种特质在苏轼诗歌中的表现尤为明显。华兹生翻译苏轼的诗歌,把握译诗的抒情与叙事性,这样的翻译更靠近西方现代诗歌传统,对于英语读者来说,更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因此,译诗体现抒情性和叙事性的特质,既忠实了原诗,又能被英语读者接受。苏轼作品兼有抒情与叙事,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具备典型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中的“文学祝圣”——《解密》英译本的“伪经典化”个案研究
    钱梦涵, 张威
    2020 (4):  111-118. 
    摘要 ( 1423 )   收藏
    本文证实,《解密》英译本并非入选英国"企鹅经典"丛书的首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通过分析《解密》这一"伪经典化"案例,本文试图阐述民族文学与翻译文学经典化的不同模式、翻译文学经典化背后的权力结构,以及海外中国文学译本经典化的话语逻辑。研究发现,翻译文学经典化机制是世界文学权力结构与运作方式的缩影,因而中国文学作品译本的海外经典化过程存在某种认可路径与话语逻辑;在经典化过程中,翻译与文学评论是跨国文化资本交换的重要媒介,也是"文学祝圣"的重要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访谈与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