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1-20 上一期    下一期
    外语教材研究专栏
    构建大学外语教材编写理论体系
    文秋芳
    2023 (6):  2-11. 
    摘要 ( 220 )   HTML ( 20 )   PDF(pc)(5626KB) ( 121 )   收藏

    本文报告了在实践基础上凝练的大学外语教材编写理论体系。该体系包括五个要素: 1)国家与社会要求; 2)外语教材文化范畴; 3)外语教与学的理论; 4)外语学习者成长特点; 5)编写管理规范。"国家与社会要求"是外语教材编写的指南针。"外语教材文化范畴"是落实"国家与社会要求""外语教与学的理论"和"外语学习者成长特点"的内容载体。"外语教与学的理论"是设计教材语言实践活动类型、内容和顺序的依据。"外语学习者成长特点"是选择教材内容和设置育人目标的理据之一。"编写管理规范"是落实前面四个要素的必要保障。每个要素有自身特点, 但又互相关联。从初始操作程序上看, 它们有先后顺序, 但在编写过程中, 这五个要素须协同发挥作用, 才能保证外语教材编写的高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语教材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
    徐锦芬
    2023 (6):  12-19. 
    摘要 ( 190 )   HTML ( 10 )   PDF(pc)(4893KB) ( 118 )   收藏

    外语教材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是高等外语教育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外语教材建设不仅对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功能, 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阐释了外语教材建设的内涵, 指出外语教材建设具有价值引领、理论引领、专家引领和技术引领等四大主要特征, 然后从提升外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道德情操及情感认同感等方面讨论了外语教材建设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建议未来给广大外语教师提供更多教材二次开发的培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生态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外语教材理论体系构建
    束定芳
    2023 (6):  20-32. 
    摘要 ( 166 )   HTML ( 11 )   PDF(pc)(7398KB) ( 82 )   收藏

    外语教育是个生态系统。教材开发与编写是外语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教材是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载体与途径。在中国教育体系中, 教材不仅仅体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要求, 承载学生学习学科课程的内容, 充当教师落实课程要求、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依据和蓝本, 更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提升核心素养的最重要的支撑与资源。因此, 教材理论研究, 不仅仅要研究教材的性质与特征、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理论和实践依据, 还应研究教材编写的组织实施过程以及教材使用的情况。所有这一切, 都需要在充分研究外语教育生态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教材理论体系既应该包括宏观角度对教育生态系统中各参与者和重要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还应该包括中观角度教材编写、评估和使用的依据和标准, 以及微观角度教材的构成、内容、呈现方式等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研究
    中动句的形义关系、构造机制和层级系统——基于跨语言比较的视角
    蔡淑美,施春宏
    2023 (6):  33-44. 
    摘要 ( 151 )   HTML ( 9 )   PDF(pc)(6091KB) ( 90 )   收藏

    本文基于跨语言比较的视角, 在构式语法的理论体系下探讨中动句的形义关系、构造机制和层级系统问题。首先我们提炼出形成中动范畴的两个基本要素即事物的内在性质和外力作用, 然后梳理了印欧语中动句的形义匹配格局。由于中动句是性质触发事件和动作事件的整合, 因此本文从信息包装的角度揭示了中动句以性质触发事件为前景、以动作事件为背景的双重信息包装机制, 论证了中动句区别于其他相关句式的结构理据。本文由此构建了英语和汉语的中动句层级系统并比较了它们的异同, 最后对汉语中动句的理论地位做出了新的思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识解、时间维度与“了”的时体情三位一体
    刘正光, 施卓廷, 张紫烟
    2023 (6):  45-56. 
    摘要 ( 358 )   收藏
    本文基于以下两点认识:1)“了”研究纷繁复杂的关键原因可能在于将“了”的本质意义与句法和语篇环境交织在一起,而难以解析出“了”的本质语法意义;2)“了”表达“过去”,但在认知识解的作用下“过去”可解析出三个不同维度:"认知推理的过去"、"认识(想象)中的过去"和"共时化的过去",因而“了”是一个集时体和情态意义于一体的多功能语法标记。 “了”与句法语篇环境互动表达事件的内在时间,与时间参照点互动,形成不同纬度的过去,有效解释各种"特例"用法。“了”的情态意义来源于时间本身的情态属性。文章提出的汉语时体标记模式能有效解释“了”的完句和分类等难点问题。“了”三位一体更有利于实现理论解释的经济性,为语言教学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知神经科学在俄语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展望
    许宏, 张嘉辉
    2023 (6):  57-66. 
    摘要 ( 161 )   收藏
    认知神经科学视野中的语言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国内俄语语言学相关范式积累和变革却尤显滞后。通过梳理认知神经科学的一般研究技术及其在语言学,尤其是俄语语言学中的应用,本文指出,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客观、精确的测量特点有助于突破当下俄语研究的瓶颈,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发现俄语认知的特点。基于研究现状,研究指出俄语语言学应当结合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在俄语语言、二语习得与教学、语用感知和情感体验、语际转换智能优化等方面进行完善和突破。研究构建了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俄语语言学研究框架,探索并展望了认知神经科学在俄语语言学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幽默故事阅读中外语词汇学习的马太效应:富者越富?
    吴诗玉, 李赞
    2023 (6):  67-77. 
    摘要 ( 189 )   收藏
    本研究以我国的英语学习者为实验对象,探索幽默故事阅读中的二语词汇习得是否存在马太效应,即前置词汇知识越丰富的学习者词汇习得的长期效果越好。在实验中,40名某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在阅读了36篇幽默和对应的非幽默故事后参加了即时和延时的词汇测试。结果发现,不管是幽默阅读还是非幽默阅读,二语词汇习得都存在马太效应,表现为"富者越富",即学习者前置词汇量越大、故事理解能力越强,词汇习得的长期效果就越好。但是,马太效应在幽默和非幽默这两种不同故事阅读中的表现差异显著。幽默故事阅读存在“门槛”效应,学习者的故事理解能力必须在迈过一个“门槛”后,才能从其前置词汇知识中受益,但是非幽默故事阅读不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研究
    基于历时语料库的文学翻译文本和原创文本语体特征演变研究
    庞双子,王克非
    2023 (6):  78-88. 
    摘要 ( 172 )   HTML ( 12 )   PDF(pc)(6004KB) ( 77 )   收藏

    本文构建历时性的汉语文学翻译文本和原创文本语料库, 以考察二者之间的动态关联。运用多元统计方法考察了文学翻译文本和原创文本五个时期词汇、语法层面的宏观特征。研究发现: 1)从多项词汇和语法指标的历时变化来看, 词汇特征变化大于语法特征, 汉语的原创文本语言特征变化大于翻译文本中的; 2)翻译文本较之原创文本, 部分交际功能指标变化较大, 个案考察发现其对原创文本中的交际功能发生影响; 3)翻译文本对原创文本发生影响的途径并非仅有直译, 翻译中的"创新"成分也会对原创语言发生影响。本研究的历时考察阐释了翻译中介效应的复杂性, 为当前学界的社会认知理论模型建构提供了实证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介学生成与发展逻辑
    孙吉娟, 傅敬民
    2023 (6):  89-97. 
    摘要 ( 135 )   收藏
    基于比较文学理论建构的译介学,从其发轫就以"翻译"作为它的核心研究对象,将翻译放置于宏大的跨文化、跨学科的语境中进行审视。在其发展进程中,译介学逐渐将其研究视角从比较文学、文学翻译、翻译文学史研究向文化翻译、翻译服务、翻译学科建设等议题拓展,不仅开拓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全球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和研究视角,也为翻译研究展现了新的发展空间。从翻译研究学科发展的视角对它进行系统反思与未来展望,挖掘其中的生成与发展逻辑,对于推动我国新时代译学话语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斯坦纳“译者”模型的建构路径及其理论意义
    骜龙, 刘云虹
    2023 (6):  98-105. 
    摘要 ( 124 )   收藏
    《巴别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是当代文学批评家乔治·斯坦纳关于语言与翻译研究的重要著作,被学界誉为诠释学译学研究的代表作。书中翻译研究与诠释学的互相影响不仅在于诠释学理论提出"翻译四步"的方法价值,也在于"译者"诠释模型所体现出的翻译对现代诠释学的范式意义。本文立足于《巴别塔之后》与诠释学理论的对位阅读,从理论来源、假设提出、意义观三个方面溯源"译者"模型的建构路径,从而透视"译者"模型在理解主体、诠释运动、诠释任务三个层面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机器翻译译文测度
    韦晓保, 陈巽
    2023 (6):  106-119. 
    摘要 ( 139 )   收藏
    翻译质量评估在各领域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但是传统的定性分析无法满足多样化的质量评价需求,因此,有必要筛选不同质量评估指标,建立评估矩阵以满足对译文的全方位考察。本研究首先选取流畅性、准确性、逻辑性3个一级指标,误译、多译、漏译等10个二级指标,词性误译、缩略词误译等9个三级指标,把对词、句、篇章的评估标准融入多维质量评估体系的框架,从而构建出一个更为细化、更有层次的翻译质量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以信息传达类文本Kyiv为例,通过分析数据间的原始特征,采用熵权法,计算出指标权重,进而运用优劣距离法得出主流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排名。未来的机器翻译可根据译者的实时反馈和需求进行系统优化,在汲取语言学、认知科学、自然语言处理等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基础上,更好地实现人机交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校名的英语命名与翻译问题及其理论依据
    唐仪, 陈章
    2023 (6):  120-128. 
    摘要 ( 271 )   收藏
    大学校名的英语命名和翻译格式是有章可循的。就命名格式类型来说,英语大学校名有"X University"和"University of X"两个基本格式。就命名源头而言,英语大学校名可分地名命名和非地名命名。大学校名的英语命名和翻译的基本规律是,如以非地名命名,一律强制性地使用"X University"格式。如以地名命名,虽然刚性语法规则允准"X University"和"University of X"两种格式,但是,柔性语用原则优先选择"University of X"格式,这是个无条件的默认格式。违反此规律的用例一定另有原因。这些规律的背后是制约"名词+名词"结构的普遍性条件,植根于深层次的语言学理据。本文在此基础上还援用Kachru(1985)"三环同心圆"理论,就如何改进我国大学校名的英语命名与翻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