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1. 超语实践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
    李嵬,沈骑
    外国语    2021, 44 (4): 2-14.  
    摘要3048)   HTML200)    PDF (7994KB)(1126)       收藏

    近二十年来,作为应用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超语实践对语言教学、双语与多语教育、多语读写能力、语言与身份认同、语言态度、语言与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的政策与实践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也为语言进化、人类语言的本质(语言机制)、多模态、人类认知与交流等领域提出了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本文追溯了超语实践概念的起源,试图探索超语实践对语言教育、应用语言学和人类语言与认知的理论模型做出的主要贡献,讨论超语实践概念如何被应用到研究中,又如何成为人类语言与认知的“实践性理论”,并对未来超语实践研究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中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进一步推动中国语境下的超语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超学科范式下应用语言学Q方法的创新与前瞻
    郑咏滟
    外国语    2023, 46 (1): 2-10.  
    摘要741)   HTML49)    PDF (1515KB)(571)       收藏

    应用语言学的超学科范式转移要求思考如何创新研究方法解决核心问题, 形成具有特色的方法论体系。本文基于超学科范式, 剖解了Q方法持有的主客观一元论、复杂涌现的整体认识论和兼容并蓄的函中律逻辑, 辨析其与其他常用方法的异同以突出Q方法特色优势, 并通过实证案例梳理了Q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和主要研究话题。文章最后前瞻Q方法的发展方向, 探讨如何在超学科范式下拓展应用语言学研究疆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中国问题, 推动国际译学“描述/系统”范式的新发展——译介学外译理论评述与再思
    江帆
    外国语    2023, 46 (1): 63-76.  
    摘要387)   HTML18)    PDF (1294KB)(547)       收藏

    谢天振教授的译介学外译理论作为译介学研究的后期成果, 在翻译学界尚未得到充分的评述和利用。本文首先详细回顾了译介学外译理论的酝酿、建构以及与译介学整体框架相融合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学术定义。其次, 通过对译介学研究进行范式谱系溯源, 并综述其所属的国际译学"描述/系统"范式此前对于各国"译出问题"的探讨, 凸显和阐明了译介学外译理论对于国际译学相应领域的推动和拓展。在此基础上, 我们对译介学外译理论的学术贡献、适用范围与路径, 以及需要厘清的问题和未来提升空间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再思, 以期翻译研究界能更为恰切、准确地认识和运用这一理论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的语料库历时分析
    刘鼎甲
    外国语    2021, 44 (6): 52-64.  
    摘要1992)   HTML60)    PDF (5972KB)(531)       收藏

    本文在批评话语理论框架下,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用法波动分析法,以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背景下美国媒体对华报道为例,对美媒针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其历时趋势进行考察,并借此讨论历时话语演变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首先,美国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涉华报道中所关注的涉华话题多样,兼具长期稳定、短期聚焦和阶段性反复的特点,但其反华基调不变;其次,其显著的历时趋势主要是受其国内政治活动和意识形态变化的影响。此外,用法波动分析对特定话题在特定历时时期的话语演变研究有显著的支撑性,但其具体的话语内部语义、语用结构和社会文化背景仍然需要辅以大量的定性分析才可做出更为明确的阐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梁启超《论译书》中的国家翻译实践思想
    高玉霞,任东升
    外国语    2021, 44 (5): 84-91.  
    摘要1918)   HTML22)    PDF (4635KB)(514)       收藏

    晚清至"五四"乃中国翻译思想的转型期,但关于这一历史时段翻译思想的文本研究仍缺乏整体性和现代性。本文分析清末"翻译强国"理念萌发的社会根源,结合梁启超的翻译文论和翻译实践,系统分析其《论译书》。研究发现《论译书》蕴含系统的国家翻译实践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国家"维度。"译书为强国第一义"将国家安全与翻译实践相结合,体现国家翻译实践的重要性。译书"当首立三义"是对国家翻译实践翻译规范、国家翻译人才培养和国家翻译机构协同化的系统性认识。《论译书》作为梁启超翻译强国理念的系统呈现,理应在中国翻译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翻译研究的新描写主义途径: 问题与方法
    桑仲刚
    外国语    2023, 46 (1): 86-95.  
    摘要434)   HTML15)    PDF (1224KB)(514)       收藏

    自20世纪末以来, 旨在重构翻译规范的描写翻译研究成了翻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翻译规范"与翻译操作行动之间的距离太大, 研究中需诉诸主观解释和经验判断, 从而使得这种自然实证主义研究走向了折衷主义困境。同时, 描写翻译研究本应是一个"从不知到知"的探究性过程, 但基于已有理论框架解释所收集的实证数据, 又使其陷入了"不需要又离不开理论"的困境。新描写主义主张诉诸科学性、学理性观察工具的"精致描写", 倡导摒弃质性描写和为迁就理论而证明其正确的"循环性"描写。据此, 可构建以探究翻译问题和以证伪、修订现有理论为目的的描写翻译研究新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诊疗方案给出方式、诊疗内容与序列位置之关系的会话分析研究
    于国栋
    外国语    2023, 46 (1): 23-33.  
    摘要529)   HTML10)    PDF (1166KB)(512)       收藏

    本研究采用会话分析研究方法, 以泌尿外科门诊录像及转写为语料, 探讨医生诊疗方案给出方式与诊疗内容及序列位置之间的内在关系。语料分析发现医生主要通过宣告、建议、给予三种行为给出诊疗方案。宣告类诊疗方案为直接解决疾患的生物医学手段, 建议类诊疗方案是解决疾患的辅助手段或生活方式干预, 而给予类诊疗方案只舒缓症状。从序列位置看, 宣告类诊疗方案往往出现在明确的诊断和诊断解释之后, 建议类诊疗方案出现在宣告类诊疗方案之后, 而给予类诊疗方案或者出现在患者无器质性疾病诊断之后, 或者出现在宣告类和/或建议类诊疗方案之后。从行为决定权来看, 宣告类诊疗方案最大程度体现医生决定患者后续行为的权力, 建议类和给予类次之。诊疗方案的给出方式与诊疗内容及序列环境之间的上述关系是医患双方共同建构和观照的一种社会规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论“无本回译”“佚本回译”及“文化还原”*
    常欣
    外国语    2023, 46 (3): 82-91.  
    摘要522)   HTML5)    PDF (1214KB)(502)       收藏

    无本回译已成翻译研究热点,但目前对此概念的界定不仅仍存歧义,还反使何为回译变得不甚明了。本文认为造成这种模糊的原因,在于国内译学语境中,“还原”“文化还原”等观念主导了与回译相关的议题之探讨。而在国外译学脉络中,“回译”与“还原”并非不可切分,在具体语境下甚至可能呈现对立之势。“文化还原”要在“求似”,于译者言,尤其针对语言形式的模仿,当下讨论较多的“无本回译”正是一种“求似”之译。然“求似”之译不必一定是回译,因原本佚失造成的回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本回译——本文将这种回译称为“佚本回译”,与当下热议的“无本回译”以示区隔。前者确是回译,后者只是一种“伪回译”,但二者却分享着几大相通之处:相似的翻译策略(皆有所本)、相当的阅读期待(几可乱真)和相同的翻译目的(文化还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汉语情绪直意词和情绪隐含词加工的ERP研究*
    刘佳,范琳
    外国语    2023, 46 (3): 32-45.  
    摘要367)   HTML47)    PDF (1936KB)(495)       收藏

    本研究采用静默阅读任务考察汉语情绪直意词和隐含词加工的神经机制,以及词汇的情绪效价对这一加工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早期感知觉加工阶段,效价调节情绪直意词和隐含词的加工,在左半球消极隐含词比消极直意词和积极隐含词诱发更负的N170,只有在加工消极隐含词和积极直意词时,才发现词汇在左半球比在右半球诱发更负的N170。在中期语义信息加工阶段,情绪隐含词比直意词和中性词诱发更负的早期后部负电位。在晚期精细化加工阶段,积极隐含词和消极直意词比中性词诱发更正的晚期正成分。时空微态分割分析发现,中性词、积极直意词和积极隐含词具有相同的微状态,且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消极直意词和消极隐含词的微状态不同,且其模式不同于中性词、积极直意词和积极隐含词。结果表明,情绪直意词和隐含词的神经加工机制存在差异,且其加工受效价调节;情绪词加工模型应纳入情绪词类这一重要变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语言研究中的意识形态: 概念梳理、角色界定、理论思考
    赵芃,田海龙
    外国语    2022, 45 (4): 9-17.  
    摘要1296)   HTML51)    PDF (5256KB)(435)       收藏

    意识形态"不仅是政治研究中的概念, 也是语言研究中的概念。意识形态与语言使用的紧密联系使其在近30年的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对"意识形态"概念在语言研究中的含义进行梳理, 发现其具有四个明显特征, 即"心理意识"特征、"社会立场"特征、"权力关系"特征和"话语体现"特征。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 界定出"意识形态"在语言研究中扮演的三个角色: 1)在批评话语分析领域意识形态是语言研究揭示的内容, 2)在语用学领域它是论证的课题, 3)在社会语言学领域它是语言研究借助的工具。这些讨论突显语言研究将语言运用作为社会实践进行研究的趋势, 有助于探究言说者的能动性, 通过探究意识形态在语言研究中的角色和作用促进语言学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EFL学习者冠词产出的主(客)观实指性效应研究*
    邵士洋,吴平
    外国语    2023, 46 (3): 21-31.  
    摘要307)   HTML17)    PDF (1151KB)(378)       收藏

    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实指性由辖域关系和主观世界的认知两个维度界定,本文分别称为客观实指性和主观实指性,而对于这两类实指性在中国EFL学习者英语冠词习得的效应研究仍有分歧。本文采用诱导产出法考察120名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五种指称类型的名词性成分中的冠词产出状况。实验数据表明,客观实指性和主观实指性对各组受试在定指的两个指称类型冠词产出的效应差异不显著;不定指类型中,受试在主观实指与客观实指的冠词产出效应差异不显著,而在不定非实指与不定主观实指以及不定客观实指名词成分类型的冠词使用准确率差异显著。结果证实中国EFL学习者英语冠词产出时客观实指性效应显著,而主观实指性在中国学习者英语冠词的产出效应不显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学术翻译意义转移的性质研究——以《盖娅时代》翻译为例
    范祥涛,李耀
    外国语    2022, 45 (4): 81-88.  
    摘要644)   HTML13)    PDF (4179KB)(372)       收藏

    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 转喻和隐喻不仅是辞格, 更是两种思维方式。长期以来, 中外译界均直觉地视翻译为隐喻或转喻, 却没有实践证据。本研究基于小型学术翻译语料库,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考查了英汉翻译中意义转移的类型和方式。研究发现, 英汉学术翻译中的意义转移基本上是转喻性的, 译者翻译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转喻的思维方式。这就部分证实了翻译是转喻的观念, 同时部分证伪了翻译是隐喻的假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分词主导性结构及其句法功能分析
    朱磊
    外国语    2021, 44 (5): 22-32.  
    摘要619)   HTML21)    PDF (5824KB)(317)       收藏

    分词主导性结构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多种印欧语言中的形义错配现象,它很早便引起了学界注意,但长期以来,对它的研究一直被语种和学派所割裂。本文回顾了分词主导性结构的研究历史,并按学派梳理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采用代词替代、语序变换、语态变换等检验方式,证明了分词主导性结构不是小小句,而是一种名词短语;然后从分词主导性结构的"歧义"现象入手,证明了该结构是一种语用驱动的对名词短语的离心解读,并总结了这种解读的一般模式和跨语言差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正本与清源——建党伟业中的翻译活动研究
    许文胜,刘朋朋,程璐璐
    外国语    2021, 44 (4): 66-75.  
    摘要925)   HTML9)    PDF (5500KB)(313)       收藏

    百年党史,即一部通过翻译马克思主义理论唤醒民众,结合中国革命实践,领导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译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政治立场,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一群体不断拓宽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厘清不同时期对Communist的译名,塑造其形象,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实践中,正本清源,完整明晰地建构并塑造了共产党的先进形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社会网络分析与应用语言学交叉研究的前瞻与路径
    李茨婷,任伟
    外国语    2021, 44 (4): 15-23.  
    摘要1016)   HTML21)    PDF (5347KB)(311)       收藏

    在当前多语世界中,社会网络对于不同语境中的语言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引介和爬梳社会网络分析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探讨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语言学跨学科前沿研究,着重介绍相关研究设计,梳理代表性实证研究案例。本文勾勒了未来研究路径,呼吁国内外学界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超学科研究的跨国跨境合作以应对现实世界中语言发展和教学的复杂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相辅相成
    冯志伟,张灯柯
    外国语    2022, 45 (6): 77-87.  
    摘要902)   HTML41)    PDF (6231KB)(311)       收藏

    本文介绍了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统计机器翻译和神经机器翻译的发展历程,阐释机器翻译研究需要有语言学知识和常识的支持,主张不要过分地迷信目前广为流行的基于语言大数据的连接主义方法,不要轻易地忽视目前受到冷落的基于语言规则与常识的符号主义方法,应当把基于语言大数据的连接主义方法和基于语言规则与常识的符号主义方法巧妙、精准地结合起来,把机器翻译研究推向深入。本文指出,机器翻译将成为人工翻译的好朋友和得力助手,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应当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从概念极性与信息结构看“怀疑”的义项分布及意义识解
    刘彬,袁毓林
    外国语    2021, 44 (5): 13-21.  
    摘要659)   HTML15)    PDF (5134KB)(303)       收藏

    本文主要从概念极性与信息结构理论出发,揭示"怀疑"句的信息结构特点与"怀疑"的义项分布及其意义识解间的互动关联。文章首先通过利用疑问代词提问、添加同指性成分等方法,指出并验证了"怀疑"句的信息结构特点可以影响和制约"怀疑"的义项分布,表现为:与定指的、具有高可及性的对象(旧信息)搭配的是怀疑1,该对象可以用"什么/谁"进行提问,其后可添加同指性成分;而与听话人未知的、具有陈述性的可能性状态(新信息)搭配的怀疑2,该信息可以用"(会)怎么样"进行提问,其后不可添加同指性成分。文章还指出"怀疑"句的这种信息结构特点,往往会制约并促使听话人采用"疑实信虚"的原则来识解"怀疑"的两种不同意义。这种基于概念极性的"疑实信虚"等规约性语用原则对于识解"怀疑"的意义具有显著效果。并且,结合信息结构的视角,从"疑实信虚"原则出发,还可以更好地解释和说明"怀疑"句的英汉互译及前人研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等一系列相关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动词—构式语义关系的计量分析
    程倩雯,程琪龙
    外国语    2021, 44 (6): 2-13.  
    摘要643)   HTML29)    PDF (5851KB)(289)       收藏

    动词—构式匹配关系和语言的使用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匹配关系主要是语义关系,使用分布倾向涉及构式的使用频次。但是,用语义事件结构来表述动词和构式,虽然可以合理表述全配构式和漏配构式,但却无法表述失配构式,更无法正确表述构式以及动词的使用分布倾向。本文参照统合语法观,提出更精细的"语义特征连贯原则",论证各类构式都遵循语义特征连贯原则。连贯的语义特征必须包括隐性的概念语义。在连贯原则的基础上,本文参照使用语法观,进一步推出概括性"使用分布倾向假设";并通过计量分析数据,揭示了构式和动词的使用分布倾向,从而证明了使用分布倾向假设的合理性,证明了语义特征连贯疏密程度和使用频次的关联性。本研究也证明了使用语法观和统合语法观在分析方法上有一定的互补性,也再次证明了认知事件框架理论的合适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语料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英译本比较研究——以民法核心概念民事主体相关术语的英译为例
    朱玉彬,刘洋
    外国语    2022, 45 (5): 87-99.  
    摘要1242)   HTML39)    PDF (7179KB)(286)       收藏

    本文基于自建的《民法典》语料库平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两英译本的语言形式参数和民事主体相关术语的英译进行了语内和语际比较研究。研究发现:(1)两译本的各项语言形式参数十分接近,且都接近《德国民法典》英译本的语言形式参数,但与美国最高法院判决书语料库及英国国家语料库法律子库的语言形式参数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是因为英美民事法律文本为判例法文本而非成文法文本,它们多使用描述性法律话语,而非法典类的规定性法律话语。(2)就民事主体相关术语英译而言,两译本均忠实于原文,对应翻译占比极高,省略和分析型翻译占比极低。此外,两译本在少数民事主体相关术语的英译选词上有些差异,并存在个别未遵循术语翻译一致性原则的情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人类语言进行体表达式的类型及其时空性差异
    何清强
    外国语    2023, 46 (4): 2-16.  
    摘要328)   HTML31)    PDF (6935KB)(282)       收藏

    本文基于72种语言样本,分析了人类语言进行体表达式的类型及其时空性差异。从是否涉及核心动词自身的形态变化、标记的性质以及与方所义或方所成分的关联度等因素来看,人类语言进行体的各种表达式形成一个以空间概念表达时间概念的显著程度的连续统,也就是人类语言进行体表达式时空性显著程度的连续统。研究也发现人类语言进行体表达式的一些蕴含共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诗学功能与诗学翻译: 翻译诗学研究
    王东风
    外国语    2021, 44 (3): 91-97.  
    摘要2115)   HTML67)    PDF (4217KB)(274)       收藏

    诗学功能被认为是语言艺术"主导的、决定性的"功能。从诗学对诗学功能的定位来看,文学翻译的主导的、决定性的目标就应该是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诗学功能,以体现原文的诗学价值。本文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对诗学功能的发生机制进行了阐释。这个机制表明,文学作品的诗学功能主要是由文学性来实现的,文学性的语言特征就是反常化的语言表现,这是作者在选择轴上出于审美目的而做出的选择,但在实际翻译中,大量有反常化特征的表达方式被常见的表达方式所取代,致使原文的诗学功能和诗学价值在译本中没有得到最优化的体现。本文从诗学的角度提出了诗学翻译的概念,并对诗学的方法论在诗学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从传统走向现代——论描写翻译批评的现代理念、方法和任务
    张道振
    外国语    2021, 44 (6): 94-102.  
    摘要726)   HTML9)    PDF (5628KB)(269)       收藏

    相比于传统翻译批评,描写性翻译批评追求的是对数据或事实分析过程中的客观和理性呈现,其目标主要是发现翻译作为过程、产品和功能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运作规律。本文在论述传统翻译批评的本质和功能的基础上,探索了当代翻译批评的描写性和科学性,并对翻译批评的解读和解释性本质进行策略性建构。文章阐明翻译批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过程就是从保守的规定主义走向开放的描写主义的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语用学的包容性及融合性
    冉永平,杨璘璘,刘平
    外国语    2022, 45 (4): 2-8.  
    摘要685)   HTML58)    PDF (4280KB)(269)       收藏

    语用学是一门关注社会现实的交叉学科。继上届国际语用学大会集中探究社会的"边缘化现象"及相关问题后, 第十七届国际语用学大会的主题又聚焦"包容性现象的语用学研究", 这充分体现了当代语用学研究的社会关注与社会担当。本文根据语用学研究的新兴成果, 结合第十七届国际语用学大会的专题内容, 重在梳理和总结语用学发展的包容性和融合性趋势与特征, 尤其是与多样化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前沿话题和研究内容, 以期为我国语用学的未来研究提供有益启示与指导, 并为社会管理提供重要的社会语用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再议“汉语名动包含说”
    陆俭明
    外国语    2022, 45 (5): 2-14.  
    摘要1128)   HTML74)    PDF (7015KB)(262)       收藏

    本文从四个方面评议沈家煊先生的“名动包含说”:(一)对比分析“名动分立”和“名动包含”;(二)“名动包含说”思路会有可能引出荒唐的“谓名包含说”;(三)关于“简洁准则”和“中心扩展条件” “并列条件”;(四)“名动包含说”的根本问题在哪里?本文的中心意思是,“名动包含说”还需深思、慎思;希望沈家煊先生能提出“名动包含说”的具体实施方案,而不是只在“理论”上反复论述。当然,我们也并不认为目前的“名动分立”汉语词类体系就很完美,我们还会努力探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身份研究的会话分析路径
    吴亚欣
    外国语    2021, 44 (3): 49-59.  
    摘要987)   HTML24)    PDF (6251KB)(259)       收藏

    会话分析是以自然发生的言谈应对为研究材料,发掘社会成员执行社会行为所用会话常规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会话分析视角下的身份是与交际事件相关的情境身份,具有指示性;它通过会话常规触发和实现,并影响会话的序列结构。运用会话分析方法研究身份首先要从语料中识别反复出现在某一序列位置的会话常规,然后分析与该会话常规相关的情境身份以及该情境身份对会话发展路径的影响,并总结出该会话常规在会话结构层面展现的规律,最后通过反例分析从交际参与者的角度证明该规律的确存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
    任绍曾
    外国语    2021, 44 (3): 2-20.  
    摘要1134)   HTML64)    PDF (10459KB)(254)       收藏

    本文拟从认知功能的视角出发,研究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研究的问题是:既然DP句已经取得约定俗成的语言单位的地位,而且已融入[PredAdjSbj be PredAdj]构式的整体抽象式的网络,为什么不能成为构式?DP句在体现语境时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结构上的双重性和语义上的具体性,我们统称为语篇性。对55个DP句构成的随机语料的分析结果说明,DP核心句的成分具有若干明显的语篇特征,而这些特征集中证明了DP句的语篇性。这一分析结果又为以35个DP句构成的系统语料所验证。两种语料的分析结果表明DP句这些语篇特征具有普遍性和系统性,因而只能是语境决定的,可以看作是DP句的语境的印迹。DP句的语篇特征如此突出,从DP句推导出语境应该立竿见影。对两个样例的分析肯定了这一推论,从而进一步说明DP句的这些特征是其体现语境的印迹。由于DP句体现语境的双重性和具体性,重复使用某些DP句可以凸显非同寻常的社会语境。这也反映了DP句的语篇特征源于语境。最后论文指出,DP句的语篇性就是它的局限性,每一个特征对DP句体现语境都是一个局限,因此DP句只能体现一种语境,而不能体现其他。体现语境的局限就是在语篇中使用的局限。这为一本小说和一篇短篇小说中DP句的极低的出现率所证实。DP句的出现率与[PredAdjSbj be PredAdj]句的出现率相比差距悬殊。DP句保留了语境的许多特征,因而无法被去语境化而成为构式。Saussure说语言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2006:120)。DP句是一种专用工具,因而不能成为构式那样的通用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汉语是句法混合型语言吗?*
    罗天华
    外国语    2023, 46 (3): 2-12.  
    摘要423)   HTML21)    PDF (1225KB)(249)       收藏

    新近有研究提出汉语在多个方面表现出作格性,是一种“(宾格与作格)混合型语言”或者“分裂作格型语言”。本文在理论与事实两方面对此提出不同意见:理论上,句法作格是形态作格的次类,汉语没有形态作格,没有句法作格存在的可能;事实上,汉语核心论元全无标记,也没有A/S/O的归并与区分。文章指出:1)汉语既无形态作格特征,也无句法作格表现;2)形式句法的作格现象与类型学的(分裂)作格格局并不相关,对汉语的“句法混合/分裂作格”分析缺乏依据;3)“作格句法”与“句法作格”存在根本区别,汉语不是句法混合/分裂作格型语言,而是一种中性语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文学翻译: 看透, 译不译透?——基于李锡胤与孙致礼汉译《老人与海》对比剖析
    黄忠廉,张甜
    外国语    2021, 44 (4): 76-84.  
    摘要1015)   HTML16)    PDF (4971KB)(246)       收藏

    文学翻译要看透文学性,后者也应如实译出。本文借《老人与海》首段汉译的对比分析,指出是否译透在于译者境界。译透以对译为主,其他全译六法为辅;不译透可选择减译。不译透不等于未译透;未译透分过透和欠透两种,均有悖于全译追求“极似”之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认知事件框架和凸显构型的整合
    程倩雯,程琪龙
    外国语    2023, 46 (2): 2-12.  
    摘要466)   HTML47)    PDF (5449KB)(242)       收藏

    概念内容和语言表达之间的论元变异体现机理及其认知过程,数十年来一直是语言学各理论努力解决又解决不好的理论表述难题。最被看好的原型理论模式和等级对应理论模式,仍然无法合理准确表述汉语的许多句子。理论界的另一个思辨议题是语言结构是否一定程度取决于语义。本文旨在论证,事件的概念内容以及和它整合的凸显构型,都将一定程度确定变式的选择。概念内容由认知事件框架作形式表述,凸显构型则由四个凸显等级构成。本文以放置事件的汉语语料为样本,验证整合模式的操作可行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古汉语辞书的英译三合:“义、体、气”——谈《尔雅》英译的多元标准
    李志强,徐剑
    外国语    2022, 45 (3): 93-101.  
    摘要654)   HTML4)    PDF (4917KB)(236)       收藏

    《尔雅》作为古汉语辞书的代表性典籍,有其独特的复合型文本特征。要在英译时充分呈现其复合型文本特点,需要构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翻译标准。以文章翻译学“义体气”三合理论为指导,根据《尔雅》多功能文本的特点,可以从七个层面构建该汉语辞书的英译标准,即基于“义合”的汉英义素相合、注疏理据相合、术语涵义相合,基于“体合”的释义结构相合、汉字要素相合,基于“气合”的典籍文脉相合、训诂诗韵相合。《尔雅》英译的多元标准,可为其他汉语辞书典籍英译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神经语言学视角下的口译实证研究综述
    徐海铭,郑雨轩
    外国语    2021, 44 (5): 115-125.  
    摘要915)   HTML31)    PDF (6140KB)(235)       收藏

    已有的口译研究大都讨论译员本身或口译活动等外在现象(如口译策略、培训译员等),缺乏关于口译活动和神经科学的交叉研究。鉴于此,本文梳理了近几十年来在神经语言学框架内所开展的口译实证研究,主要是基于神经影像技术的口译实验,并分析了口译作为高负荷言语认知行为所激发的脑部激活模式以及大脑功能性特点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指出以往研究在实验设计等方面存在的欠缺,并为未来开展类似的实证研究提出一些可行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英语双重谓语的语义蕴含
    任绍曾
    外国语    2022, 45 (2): 2-14.  
    摘要729)   HTML43)    PDF (6428KB)(233)       收藏

    本文拟从认知功能的视角出发研究英语双重谓语的语义蕴含。双重谓语的内涵意义是结构赋予的临时性。这内涵意义进入语篇之后得到延伸,出现了蕴含意义,即临时性、偶发性、对比性、异常性、结果性和借喻性,主要是临时性、对比性和结果性。这三项意义是涵盖的:结果性含对比性和临时性,对比性含临时性,其余三项以某种方式分属三项主要意义。这些语义蕴含共同适应语篇需要,在语篇组篇和结构中发挥语篇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英汉名动范畴边界渗透的类型学考察
    邵斌,杨静
    外国语    2022, 45 (3): 2-10.  
    摘要692)   HTML26)    PDF (5081KB)(230)       收藏

    英汉语的动名兼类现象是长期困扰语言学界的难点问题。近十多年来,有学者提出“英语名动分立,汉语名动包含”的假设,动名兼类问题更是成为学界的焦点。本文基于从语料库获得的频率词表,借助语言类型学领域的“边界渗透性”概念,考察并对比英汉名动范畴边界渗透现象。研究表明,就考察的两万高频词而言,英汉两种语言的动名兼类词占比以及名动范畴边界渗透率都比较高,且较为接近,这表明两种语言在词类方面都属柔性边界语言,词类灵活性较高,研究发现并不支持“英语名动分立,汉语名动包含”的假设。英汉语同属词类柔性边界语言,这是因其在屈折形态方面的共性所致。从语言类型角度来说,英语在名动词类边界上接近于以汉语为代表的孤立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趋近化理论视域下的媒体立场研究——基于德国媒体“华为威胁论”相关报道的语料库分析
    周冰
    外国语    2021, 44 (3): 71-81.  
    摘要1319)   HTML37)    PDF (5653KB)(228)       收藏

    本文旨在以德国媒体"华为威胁论"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以趋近化理论为指导,借助COSMAS II语料库对媒体立场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基于趋近化理论,本文对语料的空间、时间、价值趋近化语言策略进行批评性分析,进而探讨德媒对"华为威胁论"的立场倾向。研究发现,德媒在报道中多使用空间趋近化策略,增强了美方在主张"华为威胁论"时的攻击性,暗含对其行为合法性的质疑;在时间轴上,语料中大量的情态动词与平行对比话语,突显了德方对事态发展的担忧;在价值轴上,德媒言简意赅地传递了一个明确信息:华为威胁论仍是臆测,没有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汉语空缺动词语义加工的ERPs证据——兼谈汉语动词空缺句
    王彭,李培,张珊珊,杨亦鸣
    外国语    2022, 45 (1): 14-24.  
    摘要608)   HTML11)    PDF (5794KB)(223)       收藏

    动词空缺一直受到学界的重点关注,但汉语是否有动词空缺句一直未有定论,对其加工机制的研究也较少。文章运用神经电生理学技术,对比先行动词不一致的两类汉语动词空缺句的加工机制。实验结果显示,两类动词空缺句的目标词诱发的成分有显著差异。文章认为,P200成分可能与词汇语义信息识别或动词联想有关,P600成分可能与整合困难或语义冲突有关;汉语动词空缺句的空缺位置存在空缺动词的语义加工,空缺动词依据先行动词进行语义还原,并在晚期加工中参与到句子的语义整合中。研究从语义加工的角度证明了汉语存在动词空缺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文本发生学到翻译发生学
    管兴忠,李佳
    外国语    2021, 44 (6): 103-112.  
    摘要1035)   HTML12)    PDF (5821KB)(220)       收藏

    文本发生学是研究者从作者笔记、记录、便条、短笺、往来信函、批注、计划、方案、草稿、誊清的稿子等繁杂的前文本重建作品写作过程的研究。发生学作为人文科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路径,同时具备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双重意义。20世纪90年代,其研究方法被引入翻译过程研究。本文拟对近60年翻译发生学及其前身文本发生学国内外的发展做一回顾,认为国内翻译界可在译本挖掘角度、组织机构团队化、手稿编目技术规范、数字化建设、手稿鉴定、计算机分析工具、学术刊物创办和举办学术会议诸方面吸收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促进翻译发生学的发展,为翻译学研究开辟出新的路径和天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论贝尔曼翻译伦理思想的哲学蕴含
    胡陈尧
    外国语    2022, 45 (1): 79-85.  
    摘要826)   HTML17)    PDF (4202KB)(219)       收藏

    法国翻译理论家安托万·贝尔曼被誉为当代翻译伦理研究的“奠基人”,其伦理思想基于对翻译中多重本质关系的反思与呈现,具有显著的思辨色彩和深厚的哲学意蕴。本文以“他者”“异”“异质性”“经验”等贝尔曼翻译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为线索,对其溯明来源,廓清定义,探析其丰富的哲学蕴含,并进一步明确哲学路径之于翻译伦理话语建设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形式语义知识驱动的中文伪情感句智能识别模型
    周红照
    外国语    2023, 46 (3): 13-20.  
    摘要297)   HTML10)    PDF (1139KB)(213)       收藏

    情感因子(情感词、情感短语、情感句式)是情感句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有效鉴别包含情感因子但并不表达情感意义的“伪情感句”,是过滤噪声、提升情感句识别准确率的关键一环。本文首先基于语料归纳和同义词扩展,总结出七类鉴别“伪情感句”的语义特征——主观愿望类、主观猜度类、假设让步类、目的计划类、疑问询问类、建议要求类、客观指涉类;然后将每一类型的具体词语添加到语义词典中,赋予其xjc(情感消解词语)的语义标记,制定“情感消解因子+情感因子=伪情感句”等情感消解规则,取消受情感消解因子语义管辖的情感因子的情感倾向;最后用Python将情感词典、语义词典、情感消解规则等知识本体编程实现为中文情感分析系统CUCsas的伪情感句过滤模块,实验准确率为91.0%,召回率为87.7%,F1值为89.3%。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名包动”理论的逻辑问题
    金立鑫
    外国语    2022, 45 (1): 2-13.  
    摘要712)   HTML31)    PDF (5377KB)(209)       收藏

    本文从逻辑公理的基本属性出发讨论"名包动"理论可能存在的逻辑三段论问题。文章逐一讨论了划分词类的各种理论方法:狭义形态特征集、句法成分匹配特征集、句法分布特征集。通过讨论证明汉语这样的孤立语只能从句法分布特征集角度区分词类。"名包动"理论逻辑三段论结构的中项两次不周延。在属种关系(上下位关系)上未能满足属概念所具有的特征种概念必须具有的要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现代汉语的尝试构式
    汤敬安,石毓智
    外国语    2021, 44 (3): 21-30.  
    摘要1035)   HTML52)    PDF (5138KB)(206)       收藏

    汉语学界一直都把句尾的"看"当作表达尝试态的动态助词。本文在对历时和共时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论证"看"自身并不表达尝试义,只是表示"观察"尝试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如何,而整个构式的尝试义则是由谓语动词自身所带的表达短时量的成分承担的,这些成分主要是动词重叠式、动量词、趋向补语、宾语的数量定语等。既然确定"看"并不是表达尝试义的,就不难发现尝试构式的使用范围并不限于祈使句或者非现实句,也常见于表达现实已发生事件的陈述句中。此外,我们还考察了汉语方言表达尝试范畴的多种形式,并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现代汉语尝试构式的成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