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1. 超语实践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
    李嵬,沈骑
    外国语    2021, 44 (4): 2-14.  
    摘要3077)   HTML201)    PDF (7994KB)(1131)       收藏

    近二十年来,作为应用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超语实践对语言教学、双语与多语教育、多语读写能力、语言与身份认同、语言态度、语言与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的政策与实践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也为语言进化、人类语言的本质(语言机制)、多模态、人类认知与交流等领域提出了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本文追溯了超语实践概念的起源,试图探索超语实践对语言教育、应用语言学和人类语言与认知的理论模型做出的主要贡献,讨论超语实践概念如何被应用到研究中,又如何成为人类语言与认知的“实践性理论”,并对未来超语实践研究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中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进一步推动中国语境下的超语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语言学视角下的国内外情感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2011-2020)
    张宇
    外国语    2022, 45 (1): 67-78.  
    摘要2931)            收藏
    本文旨在呈现国内外情感研究现状与趋势,发现国内情感研究不足,提出相关思考。本文首先简要阐述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情感概念。然后,基于PRISMA检索框架,系统筛选2011年至2020年间国内外核心期刊情感研究相关论文,重点从研究主题、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分析框架/方法等方面分析总结。最后提出相关启示。研究发现国内外情感研究发表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多发表在语用学和外语研究相关期刊。与国外情感研究现状相比,我国情感研究主题类型较少,且研究对象较单一。国内外情感研究理论基础多集中于评价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多为话语分析,以定性研究为主,且国外相关论文定性研究占比更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诗学功能与诗学翻译: 翻译诗学研究
    王东风
    外国语    2021, 44 (3): 91-97.  
    摘要2121)   HTML67)    PDF (4217KB)(276)       收藏

    诗学功能被认为是语言艺术"主导的、决定性的"功能。从诗学对诗学功能的定位来看,文学翻译的主导的、决定性的目标就应该是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诗学功能,以体现原文的诗学价值。本文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对诗学功能的发生机制进行了阐释。这个机制表明,文学作品的诗学功能主要是由文学性来实现的,文学性的语言特征就是反常化的语言表现,这是作者在选择轴上出于审美目的而做出的选择,但在实际翻译中,大量有反常化特征的表达方式被常见的表达方式所取代,致使原文的诗学功能和诗学价值在译本中没有得到最优化的体现。本文从诗学的角度提出了诗学翻译的概念,并对诗学的方法论在诗学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的语料库历时分析
    刘鼎甲
    外国语    2021, 44 (6): 52-64.  
    摘要2006)   HTML60)    PDF (5972KB)(541)       收藏

    本文在批评话语理论框架下,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用法波动分析法,以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背景下美国媒体对华报道为例,对美媒针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其历时趋势进行考察,并借此讨论历时话语演变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首先,美国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涉华报道中所关注的涉华话题多样,兼具长期稳定、短期聚焦和阶段性反复的特点,但其反华基调不变;其次,其显著的历时趋势主要是受其国内政治活动和意识形态变化的影响。此外,用法波动分析对特定话题在特定历时时期的话语演变研究有显著的支撑性,但其具体的话语内部语义、语用结构和社会文化背景仍然需要辅以大量的定性分析才可做出更为明确的阐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梁启超《论译书》中的国家翻译实践思想
    高玉霞,任东升
    外国语    2021, 44 (5): 84-91.  
    摘要1927)   HTML22)    PDF (4635KB)(522)       收藏

    晚清至"五四"乃中国翻译思想的转型期,但关于这一历史时段翻译思想的文本研究仍缺乏整体性和现代性。本文分析清末"翻译强国"理念萌发的社会根源,结合梁启超的翻译文论和翻译实践,系统分析其《论译书》。研究发现《论译书》蕴含系统的国家翻译实践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国家"维度。"译书为强国第一义"将国家安全与翻译实践相结合,体现国家翻译实践的重要性。译书"当首立三义"是对国家翻译实践翻译规范、国家翻译人才培养和国家翻译机构协同化的系统性认识。《论译书》作为梁启超翻译强国理念的系统呈现,理应在中国翻译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国外视听翻译量化评估研究——现状、局限与启示
    王建华, 李静
    外国语    2021, 44 (3): 110-119.  
    摘要1374)            收藏
    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使视听翻译量化评估研究成为当前国际翻译研究的新热点。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外视听翻译量化评估研究现状,发现:1)视听翻译产品为量化评估研究的主要对象;2)现有评估模型多采用错误扣分制;3)多元化和交际性为视听翻译量化评估研究的特点。结合国际研究趋势以及国内研究现状,视听翻译的评估理论建构以及量化模型应用或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趋近化理论视域下的媒体立场研究——基于德国媒体“华为威胁论”相关报道的语料库分析
    周冰
    外国语    2021, 44 (3): 71-81.  
    摘要1328)   HTML37)    PDF (5653KB)(229)       收藏

    本文旨在以德国媒体"华为威胁论"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以趋近化理论为指导,借助COSMAS II语料库对媒体立场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基于趋近化理论,本文对语料的空间、时间、价值趋近化语言策略进行批评性分析,进而探讨德媒对"华为威胁论"的立场倾向。研究发现,德媒在报道中多使用空间趋近化策略,增强了美方在主张"华为威胁论"时的攻击性,暗含对其行为合法性的质疑;在时间轴上,语料中大量的情态动词与平行对比话语,突显了德方对事态发展的担忧;在价值轴上,德媒言简意赅地传递了一个明确信息:华为威胁论仍是臆测,没有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语言研究中的意识形态: 概念梳理、角色界定、理论思考
    赵芃,田海龙
    外国语    2022, 45 (4): 9-17.  
    摘要1306)   HTML51)    PDF (5256KB)(458)       收藏

    意识形态"不仅是政治研究中的概念, 也是语言研究中的概念。意识形态与语言使用的紧密联系使其在近30年的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对"意识形态"概念在语言研究中的含义进行梳理, 发现其具有四个明显特征, 即"心理意识"特征、"社会立场"特征、"权力关系"特征和"话语体现"特征。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 界定出"意识形态"在语言研究中扮演的三个角色: 1)在批评话语分析领域意识形态是语言研究揭示的内容, 2)在语用学领域它是论证的课题, 3)在社会语言学领域它是语言研究借助的工具。这些讨论突显语言研究将语言运用作为社会实践进行研究的趋势, 有助于探究言说者的能动性, 通过探究意识形态在语言研究中的角色和作用促进语言学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汉语话题结构的类型新议
    孙成娇
    外国语    2021, 44 (6): 14-23.  
    摘要1263)            收藏
    基于对相关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本文更为细致地划分了汉语话题结构的类型。(1)左边缘话题句分为话题化、左偏置、汉语式和论元分裂式话题结构。左偏置话题也能和附接语的成分共指,汉语式话题须与隐含性空成分共指,分裂式话题也能和形式主宾语构成组合关系。(2)右边缘话题句包括各类左边缘话题句的镜像形式。(3)中置话题句含受事类、拷贝式、分裂式及状语的中置话题化。(4)左、右边缘话题句的述题都可嵌有左置或中置话题结构,左、右边缘都能出现不止一个话题。(5)述题主谓结构还会因形义错配而衍生出更多话题句类型。汉语话题句的类型远比英语丰富,话题结构的优先性代表着汉英句法的重要区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语料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英译本比较研究——以民法核心概念民事主体相关术语的英译为例
    朱玉彬,刘洋
    外国语    2022, 45 (5): 87-99.  
    摘要1256)   HTML40)    PDF (7179KB)(287)       收藏

    本文基于自建的《民法典》语料库平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两英译本的语言形式参数和民事主体相关术语的英译进行了语内和语际比较研究。研究发现:(1)两译本的各项语言形式参数十分接近,且都接近《德国民法典》英译本的语言形式参数,但与美国最高法院判决书语料库及英国国家语料库法律子库的语言形式参数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是因为英美民事法律文本为判例法文本而非成文法文本,它们多使用描述性法律话语,而非法典类的规定性法律话语。(2)就民事主体相关术语英译而言,两译本均忠实于原文,对应翻译占比极高,省略和分析型翻译占比极低。此外,两译本在少数民事主体相关术语的英译选词上有些差异,并存在个别未遵循术语翻译一致性原则的情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立足时代、接轨未来——“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高层论坛暨2021年《外国语》选题研讨会综述
    林予婷, 金娜娜
    外国语    2021, 44 (4): 115-121.  
    摘要1217)            收藏
    2021年4月22~24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主办、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合办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高层论坛暨2021年《外国语》选题研讨会”在深圳大学举行;本文试图概述本次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发言涉及的主要内容,具体议题包括:我国语言学发展之路、应用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语用学研究发展态势、话语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研究新路径、语言本体与语言学元研究理论探索等。这对我国外语界同仁在今后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立足时代、接轨来来而合理选题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
    任绍曾
    外国语    2021, 44 (3): 2-20.  
    摘要1140)   HTML65)    PDF (10459KB)(257)       收藏

    本文拟从认知功能的视角出发,研究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性。研究的问题是:既然DP句已经取得约定俗成的语言单位的地位,而且已融入[PredAdjSbj be PredAdj]构式的整体抽象式的网络,为什么不能成为构式?DP句在体现语境时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结构上的双重性和语义上的具体性,我们统称为语篇性。对55个DP句构成的随机语料的分析结果说明,DP核心句的成分具有若干明显的语篇特征,而这些特征集中证明了DP句的语篇性。这一分析结果又为以35个DP句构成的系统语料所验证。两种语料的分析结果表明DP句这些语篇特征具有普遍性和系统性,因而只能是语境决定的,可以看作是DP句的语境的印迹。DP句的语篇特征如此突出,从DP句推导出语境应该立竿见影。对两个样例的分析肯定了这一推论,从而进一步说明DP句的这些特征是其体现语境的印迹。由于DP句体现语境的双重性和具体性,重复使用某些DP句可以凸显非同寻常的社会语境。这也反映了DP句的语篇特征源于语境。最后论文指出,DP句的语篇性就是它的局限性,每一个特征对DP句体现语境都是一个局限,因此DP句只能体现一种语境,而不能体现其他。体现语境的局限就是在语篇中使用的局限。这为一本小说和一篇短篇小说中DP句的极低的出现率所证实。DP句的出现率与[PredAdjSbj be PredAdj]句的出现率相比差距悬殊。DP句保留了语境的许多特征,因而无法被去语境化而成为构式。Saussure说语言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2006:120)。DP句是一种专用工具,因而不能成为构式那样的通用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再议“汉语名动包含说”
    陆俭明
    外国语    2022, 45 (5): 2-14.  
    摘要1139)   HTML74)    PDF (7015KB)(262)       收藏

    本文从四个方面评议沈家煊先生的“名动包含说”:(一)对比分析“名动分立”和“名动包含”;(二)“名动包含说”思路会有可能引出荒唐的“谓名包含说”;(三)关于“简洁准则”和“中心扩展条件” “并列条件”;(四)“名动包含说”的根本问题在哪里?本文的中心意思是,“名动包含说”还需深思、慎思;希望沈家煊先生能提出“名动包含说”的具体实施方案,而不是只在“理论”上反复论述。当然,我们也并不认为目前的“名动分立”汉语词类体系就很完美,我们还会努力探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生态翻译学在“纯理”导向性研究维度的问题剖析
    王剑
    外国语    2021, 44 (4): 85-93.  
    摘要1106)            收藏
    在“纯理”导向性研究维度,生态翻译学以自然生态现象作为类比,以“翻译即生态平衡”“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等隐喻性命题对翻译现象进行描述,从译者“求存”这一目的性动机对翻译现象进行解释。其研究者宣称,生态翻译学是以客观性作为立论基础、其对翻译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具有普适性。但事实上,由于类比视角的局限以及价值预设的掺入,使得事实经验性研究陷入理想化的主观状态,导致“纯理”导向的科学研究在客观性及普适性两方面均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文本发生学到翻译发生学
    管兴忠,李佳
    外国语    2021, 44 (6): 103-112.  
    摘要1041)   HTML12)    PDF (5821KB)(221)       收藏

    文本发生学是研究者从作者笔记、记录、便条、短笺、往来信函、批注、计划、方案、草稿、誊清的稿子等繁杂的前文本重建作品写作过程的研究。发生学作为人文科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路径,同时具备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双重意义。20世纪90年代,其研究方法被引入翻译过程研究。本文拟对近60年翻译发生学及其前身文本发生学国内外的发展做一回顾,认为国内翻译界可在译本挖掘角度、组织机构团队化、手稿编目技术规范、数字化建设、手稿鉴定、计算机分析工具、学术刊物创办和举办学术会议诸方面吸收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促进翻译发生学的发展,为翻译学研究开辟出新的路径和天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现代汉语的尝试构式
    汤敬安,石毓智
    外国语    2021, 44 (3): 21-30.  
    摘要1040)   HTML52)    PDF (5138KB)(206)       收藏

    汉语学界一直都把句尾的"看"当作表达尝试态的动态助词。本文在对历时和共时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论证"看"自身并不表达尝试义,只是表示"观察"尝试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如何,而整个构式的尝试义则是由谓语动词自身所带的表达短时量的成分承担的,这些成分主要是动词重叠式、动量词、趋向补语、宾语的数量定语等。既然确定"看"并不是表达尝试义的,就不难发现尝试构式的使用范围并不限于祈使句或者非现实句,也常见于表达现实已发生事件的陈述句中。此外,我们还考察了汉语方言表达尝试范畴的多种形式,并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现代汉语尝试构式的成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社会网络分析与应用语言学交叉研究的前瞻与路径
    李茨婷,任伟
    外国语    2021, 44 (4): 15-23.  
    摘要1025)   HTML22)    PDF (5347KB)(314)       收藏

    在当前多语世界中,社会网络对于不同语境中的语言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引介和爬梳社会网络分析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探讨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语言学跨学科前沿研究,着重介绍相关研究设计,梳理代表性实证研究案例。本文勾勒了未来研究路径,呼吁国内外学界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超学科研究的跨国跨境合作以应对现实世界中语言发展和教学的复杂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文学翻译: 看透, 译不译透?——基于李锡胤与孙致礼汉译《老人与海》对比剖析
    黄忠廉,张甜
    外国语    2021, 44 (4): 76-84.  
    摘要1022)   HTML16)    PDF (4971KB)(253)       收藏

    文学翻译要看透文学性,后者也应如实译出。本文借《老人与海》首段汉译的对比分析,指出是否译透在于译者境界。译透以对译为主,其他全译六法为辅;不译透可选择减译。不译透不等于未译透;未译透分过透和欠透两种,均有悖于全译追求“极似”之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身份研究的会话分析路径
    吴亚欣
    外国语    2021, 44 (3): 49-59.  
    摘要1000)   HTML24)    PDF (6251KB)(260)       收藏

    会话分析是以自然发生的言谈应对为研究材料,发掘社会成员执行社会行为所用会话常规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会话分析视角下的身份是与交际事件相关的情境身份,具有指示性;它通过会话常规触发和实现,并影响会话的序列结构。运用会话分析方法研究身份首先要从语料中识别反复出现在某一序列位置的会话常规,然后分析与该会话常规相关的情境身份以及该情境身份对会话发展路径的影响,并总结出该会话常规在会话结构层面展现的规律,最后通过反例分析从交际参与者的角度证明该规律的确存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庭审中公诉人转述话语的语言特征及其建构的语用身份
    马泽军, 郭雅倩
    外国语    2021, 44 (3): 60-70.  
    摘要994)            收藏
    语用身份论指出,说话人的固有身份会影响话语的选择,同时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又可以通过不同层面的语言选择来策略性地构建动态的语用身份。转述话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言语交际策略,在庭审中有着很高的使用频率。本文以转述话语为切入点,以26场公开的真实庭审过程转写文本为语料,对我国庭审中公诉人转述话语的语言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公诉人机构身份下转述话语的分类及交际过程中公诉人在不同转述方式及韵律的选择下建构的语用身份。研究表明,在其国家辩护人、检察官以及讯问者的机构身份下,转述声源及转述内容各有侧重;同时,公诉人策略性地使用转述话语及韵律特征可以构建法律从业者、总结陈述者、信息确认者及话题引导者的语用身份,借此动态地实现其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上海话典型差比结构的句法层次
    韩巍峰, 石定栩
    外国语    2021, 44 (3): 31-37.  
    摘要958)            收藏
    本文详细讨论了上海话典型差比结构的句法结构,发现上海话典型差比结构中的比较结果前存在一个由"更加"引导的等级层-DegP和一个由"还要"引导的焦点层-FocP。焦点层总是高于等级层,从而形成FocP>DegP的排列。研究的结论是,位于差比句首的比较主体可看作主题,上海话典型差比结构因此是一个主题句。比较基准也可主题化,不过当其主题化后,右侧的比较结果前需等级层和(或)焦点层来突显其新信息的身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正本与清源——建党伟业中的翻译活动研究
    许文胜,刘朋朋,程璐璐
    外国语    2021, 44 (4): 66-75.  
    摘要935)   HTML9)    PDF (5500KB)(324)       收藏

    百年党史,即一部通过翻译马克思主义理论唤醒民众,结合中国革命实践,领导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译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政治立场,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一群体不断拓宽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厘清不同时期对Communist的译名,塑造其形象,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实践中,正本清源,完整明晰地建构并塑造了共产党的先进形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胡塞尼小说译者风格对比——平行语料库视角
    张继东, 朱亚菲
    外国语    2021, 44 (5): 102-114.  
    摘要927)            收藏
    该研究基于胡塞尼小说英汉平行语料库,结合源文本型和目标文本型的研究模式,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从语言和非语言两个方面更全面客观地对比考察大陆译者李继宏和台湾译者李静宜的译者风格差异。研究发现,两译者在不同译本中整体呈现出一致的风格特征:李继宏的语言更加简练,译文更显流畅,翻译策略偏归化;而李静宜的语言则更显丰富,注重对原文的信息保留和传递,翻译更偏异化。风格的差异主要是受两位译者翻译观念及所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此外,某些具体语言和翻译特征的变化则与译本出版顺序、翻译时长等客观因素有关,这些变化也是构成译者整体风格不可忽视的内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神经语言学视角下的口译实证研究综述
    徐海铭,郑雨轩
    外国语    2021, 44 (5): 115-125.  
    摘要922)   HTML31)    PDF (6140KB)(237)       收藏

    已有的口译研究大都讨论译员本身或口译活动等外在现象(如口译策略、培训译员等),缺乏关于口译活动和神经科学的交叉研究。鉴于此,本文梳理了近几十年来在神经语言学框架内所开展的口译实证研究,主要是基于神经影像技术的口译实验,并分析了口译作为高负荷言语认知行为所激发的脑部激活模式以及大脑功能性特点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指出以往研究在实验设计等方面存在的欠缺,并为未来开展类似的实证研究提出一些可行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相辅相成
    冯志伟,张灯柯
    外国语    2022, 45 (6): 77-87.  
    摘要910)   HTML42)    PDF (6231KB)(314)       收藏

    本文介绍了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统计机器翻译和神经机器翻译的发展历程,阐释机器翻译研究需要有语言学知识和常识的支持,主张不要过分地迷信目前广为流行的基于语言大数据的连接主义方法,不要轻易地忽视目前受到冷落的基于语言规则与常识的符号主义方法,应当把基于语言大数据的连接主义方法和基于语言规则与常识的符号主义方法巧妙、精准地结合起来,把机器翻译研究推向深入。本文指出,机器翻译将成为人工翻译的好朋友和得力助手,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应当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创造性叛逆”的跨国旅行与内涵变迁——对比较文学译介学一个经典术语的考察
    梁新军
    外国语    2022, 45 (1): 95-102.  
    摘要909)            收藏
    “创造性叛逆”曾引发了诸多讨论,然而从学术史角度梳理此一术语的来龙去脉的文章还未出现。本文聚焦其在原语境中的复杂内涵,对其在不同学科语境中的内涵转变做出分析。研究发现“创造性叛逆”从法语trahison créatrice到日语“創造的裏切り”,再到中文“创造性叛逆”,内涵上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它在埃斯卡皮那里主要指读者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与原作者意图不一致的理解。到了大冢幸男和韦斯坦因那里,它被阐释为译者的翻译过程。谢天振接过这一术语后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将其引介到翻译界,使之成为了热门术语。“创造性叛逆”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变迁及所引发的争论,典型地说明了其被“创造性叛逆”地接受的事实。这一事实为我们深入认识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为我们重新审视译介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切入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译论需要训诂的支持:严复“三难”的历史遗产与重译
    蔡新乐
    外国语    2021, 44 (3): 98-109.  
    摘要901)            收藏
    儒家"心本论"可为译论置基;以训诂为法,经文可得正解,跨文化传译理应加以运用。但如钱锺书对"雅"之所训,严复儒家思想之渊源未得正视,"译意传译心意"之导向被遮蔽。对《论语》"达"的英译讨论显示,"心"的缺席无以传意。安乐哲"雅"的英译proper,应仿其self-so-ing,改为proper-ing,以显动态过程之"生生"大义,而"信"则应以形训之法移植。以儒家思想为指向的译论,理应警惕概念化背后认识论的收编危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副文本与形象重构:华兹生《庄子》英译的深度翻译策略研究
    林嘉新, 徐坤培
    外国语    2022, 45 (2): 111-120.  
    摘要895)            收藏
    在《庄子》英译史上,华兹生译本有力地推动了海外庄学研究,重构了域外庄子形象,也成了具有翻译史学意义的经典译本。本文以副文本为切入点,探究深度翻译策略下华译本重塑的庄子形象,并结合译本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语境与译者深度翻译策略选择的关系。研究发现,华译本副文本对庄子海外镜像重构的作用巨大;数量庞大、内容简洁、注释灵活,是副文本信息的显著特征,也是其译本深度翻译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管窥当代美国汉学界在文学性与文献性翻译的互动转型轨迹,探索文学外译与世界文学经典形成的互动机制,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粤语和长沙方言背景者英语词重音产出研究
    陈晓湘, 张小玲, 马俊周
    外国语    2021, 44 (3): 38-48.  
    摘要886)            收藏
    本研究探讨方言对英语词重音产出的影响。粤语、长沙方言背景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参加了一项双音节词重音产出任务。实验结果表明:三个语言组均能运用音高、时长和音强参数产出英语词重音,但各组运用方式和程度不同;产出重读、非重读音节时,粤语与英语组对三个参数利用差别较大,长沙话与英语组接近;产出扬抑格、抑扬格时,长沙话组对三个参数利用与英语组差别显著,粤语组和英语组更趋近。这表明受试者方言背景会影响他们英语词重音产出,母语韵律迁移明显。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部分支持了Altmann重音类型模型对语言的分类与对重音习得难易程度的预测,同时对该重音类型模型有关二语学习者产出不同重音模式的解释力提出质疑,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全球化时代翻译研究的视角、焦点及趋向——王宁教授访谈录
    袁榕
    外国语    2021, 44 (4): 122-130.  
    摘要878)            收藏
    本文以访谈的形式,阐明王宁教授在当前历史语境下对翻译研究的深入思考。作为中国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先锋学者,他将翻译研究纳入全球化时代文化研究的范畴,从中国学者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翻译研究的焦点、未来发展趋向、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路径,以及译介中国文学应采取的翻译策略等问题作了高屋建瓴的论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翻译过程研究中的眼动实验效度:问题与对策
    王均松,钱家骏,郭亚玲
    外国语    2022, 45 (2): 93-101.  
    摘要844)   HTML33)    PDF (5311KB)(162)       收藏

    实验效度反映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是衡量实验成败优劣和科学化水平的核心指标。本文基于Cook & Campbell(1979)提出的实验效度分类框架,从内部效度、统计结论效度、外部效度、构念效度四个方面, 探讨了翻译过程研究中眼动实验效度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与建议, 以期规范翻译眼动实验设计,提高眼动实验质量,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隐喻在论辩中的框架效应
    张传睿, 徐慈华, 黄略
    外国语    2021, 44 (5): 62-71.  
    摘要837)            收藏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在交际中隐喻可以从认知层面对参与者造成影响,从而改变其行为。语用论辩理论是当前论辩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虽然该理论已经注意到隐喻在论辩中的作用,但在进行具体分析时仍只将其视作表达手段方面的一种策略操控,未能尽察隐喻研究的进展。本文将在语用论辩理论的分析视角下,结合隐喻的框架效应,探讨隐喻框架如何在策略操控的三个方面同时发挥作用,实现概念凸显、委婉表达和记忆强化三大功能,提升论辩的有效性。同时,本研究还分析了论辩的发出者应当如何提高隐喻框架的合理性,保证论辩有效性和合理性之间的平衡,以便将隐喻与论辩间关系继续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论贝尔曼翻译伦理思想的哲学蕴含
    胡陈尧
    外国语    2022, 45 (1): 79-85.  
    摘要836)   HTML17)    PDF (4202KB)(223)       收藏

    法国翻译理论家安托万·贝尔曼被誉为当代翻译伦理研究的“奠基人”,其伦理思想基于对翻译中多重本质关系的反思与呈现,具有显著的思辨色彩和深厚的哲学意蕴。本文以“他者”“异”“异质性”“经验”等贝尔曼翻译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为线索,对其溯明来源,廓清定义,探析其丰富的哲学蕴含,并进一步明确哲学路径之于翻译伦理话语建设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叙事共情的修辞机制
    李克
    外国语    2022, 45 (6): 12-20.  
    摘要830)   HTML40)    PDF (5683KB)(164)       收藏

    基于共情元素,叙事共情与共情修辞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联系。有鉴于此,本文将在梳理叙事、共情与修辞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挖掘叙事共情的修辞学根基,进而深入探究叙事共情的修辞机制。研究发现,情感诉诸与同情认同等修辞学范畴奠定了叙事共情的修辞学根基。其次,叙事共情的修辞机制可从修辞者、修辞目的、修辞情境、修辞策略与受众等要素进行阐发。具体来说,叙事共情的叙事者即为修辞者;叙事共情的修辞目的因修辞情境而异;叙事共情的修辞情境主要包括缺失、受众与时机;叙事共情的界内型共情策略、大使型共情策略与宣传型共情策略与无意识认同、对立认同与同情认同相对应;而受众则是产生叙事共情的落脚点。探究叙事共情的修辞机制可为当下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建国“十七年”时期国家集中型赞助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
    夏维红
    外国语    2021, 44 (6): 73-82.  
    摘要825)   HTML3)    PDF (8958KB)(173)       收藏

    国家对外译介少数民族文学是属于国家"外推"式文学翻译实践,文本生产以及传播与接受均在原语和译语两种不同文化系统中进行和完成。本文将考察建国"十七年"时期国家机构对外译介少数民族文学的实践行为,分析其译介特点和译介效果,旨在揭示其译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国家机构译介行为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当前中国文学"走出去"国家战略背景下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走出去",提供很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翻译认知过程加工路径:基于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实证研究
    刘晓东, 李德凤
    外国语    2022, 45 (2): 102-110.  
    摘要823)            收藏
    近四十年来,翻译认知过程研究依托跨学科理论与研究范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学界重点考察了译者如何完成源语至目的语的双语加工转换,即翻译认知过程加工路径,包括形式加工路径和意义加工路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加工路径究竟是形式加工路径还是意义加工路径,作为翻译认知过程研究极富争议性的问题之一,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目前,诸多学科的学者,如心理学、翻译学和神经语言学,均对翻译路径开展过跨学科研究,但尚未得到确切的结论。本文基于自建的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从中抽出1003个例句,对比考察交替传译、笔译和字幕翻译三种不同翻译工作方式的翻译认知加工路径模式。研究发现:1)交替传译、笔译和字幕翻译三种翻译工作方式的主导路径均为意义加工路径;2)就形式加工路径和意义加工路径的表层模式而言,交替传译与字幕翻译相似,但与笔译存在区别,这表明意义加工路径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会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叙事典籍翻译的“声音”策略:以敦煌遗书《孔子项讬相问书》的英译为例
    桑仲刚
    外国语    2021, 44 (4): 94-102.  
    摘要822)            收藏
    与其它文类相比较,叙事典籍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更丰富,翻译中译者需面对的翻译问题也会更多。尽管“厚译”是目前典籍翻译的主流方法或策略,但是如果一贯采用该策略处理叙事典籍中的翻译问题,势必会影响目标语叙事的流畅和连续性。对此,“译者是否会进行策略调整,如何进行策略调整”的问题有待探究。采用描写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敦煌遗书《孔子项讬相问书》等叙事文献的英译决策规律,可对该问题进行解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中美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生态话语分析
    张慧, 杨连瑞
    外国语    2022, 45 (5): 43-52.  
    摘要805)            收藏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需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已引发国际社会的空前关注。新闻语篇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能够传递某种态度、意向和情感,进而影响其认知及行为。本研究拟从生态话语分析范式切入,遵循气候变化论域下的生态哲学观,对中美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展开深入剖析,尝试挖掘并阐发态度资源折射的生态理念与生态价值取向。研究发现:1)中美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三个子系统判断资源、鉴赏资源和情感资源的使用频次存在显著差异,中媒的情感资源和判断资源少于美国,而鉴赏资源的运用多于美国;2)中美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均呈现出有益性生态取向、模糊性生态取向和破坏性生态取向;3)借助中美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考察,分别检视出"生态优先"和"利益优先"的生态理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三语或多语习得中语际影响的主导因素研究
    吴菲
    外国语    2021, 44 (4): 24-32.  
    摘要802)            收藏
    当前研究通过考察几个三(多)语习得假说和模型,旨在测查初始阶段后的语言习得及知识状态变更的影响因子。我们聚焦了这几个模型中前期未详尽考察的、语际影响的认知和经验因素:结构复杂性、误导输入、积极证据匮乏、L3结构频率、主导语触发等。通过分析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前习得语的批量迁移不会发生在习得的初始阶段,因为并无必要;迁移源于一种或两种前习得语言,但并非都是正向迁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