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5-20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语言研究  翻译研究  书评  专题讨论 
    语言研究
    汉语是句法混合型语言吗?*
    罗天华
    2023 (3):  2-12. 
    摘要 ( 428 )   HTML ( 21 )   PDF(pc)(1225KB) ( 249 )   收藏

    新近有研究提出汉语在多个方面表现出作格性,是一种“(宾格与作格)混合型语言”或者“分裂作格型语言”。本文在理论与事实两方面对此提出不同意见:理论上,句法作格是形态作格的次类,汉语没有形态作格,没有句法作格存在的可能;事实上,汉语核心论元全无标记,也没有A/S/O的归并与区分。文章指出:1)汉语既无形态作格特征,也无句法作格表现;2)形式句法的作格现象与类型学的(分裂)作格格局并不相关,对汉语的“句法混合/分裂作格”分析缺乏依据;3)“作格句法”与“句法作格”存在根本区别,汉语不是句法混合/分裂作格型语言,而是一种中性语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形式语义知识驱动的中文伪情感句智能识别模型
    周红照
    2023 (3):  13-20. 
    摘要 ( 298 )   HTML ( 10 )   PDF(pc)(1139KB) ( 214 )   收藏

    情感因子(情感词、情感短语、情感句式)是情感句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有效鉴别包含情感因子但并不表达情感意义的“伪情感句”,是过滤噪声、提升情感句识别准确率的关键一环。本文首先基于语料归纳和同义词扩展,总结出七类鉴别“伪情感句”的语义特征——主观愿望类、主观猜度类、假设让步类、目的计划类、疑问询问类、建议要求类、客观指涉类;然后将每一类型的具体词语添加到语义词典中,赋予其xjc(情感消解词语)的语义标记,制定“情感消解因子+情感因子=伪情感句”等情感消解规则,取消受情感消解因子语义管辖的情感因子的情感倾向;最后用Python将情感词典、语义词典、情感消解规则等知识本体编程实现为中文情感分析系统CUCsas的伪情感句过滤模块,实验准确率为91.0%,召回率为87.7%,F1值为89.3%。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EFL学习者冠词产出的主(客)观实指性效应研究*
    邵士洋,吴平
    2023 (3):  21-31. 
    摘要 ( 309 )   HTML ( 17 )   PDF(pc)(1151KB) ( 392 )   收藏

    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实指性由辖域关系和主观世界的认知两个维度界定,本文分别称为客观实指性和主观实指性,而对于这两类实指性在中国EFL学习者英语冠词习得的效应研究仍有分歧。本文采用诱导产出法考察120名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五种指称类型的名词性成分中的冠词产出状况。实验数据表明,客观实指性和主观实指性对各组受试在定指的两个指称类型冠词产出的效应差异不显著;不定指类型中,受试在主观实指与客观实指的冠词产出效应差异不显著,而在不定非实指与不定主观实指以及不定客观实指名词成分类型的冠词使用准确率差异显著。结果证实中国EFL学习者英语冠词产出时客观实指性效应显著,而主观实指性在中国学习者英语冠词的产出效应不显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语情绪直意词和情绪隐含词加工的ERP研究*
    刘佳,范琳
    2023 (3):  32-45. 
    摘要 ( 369 )   HTML ( 47 )   PDF(pc)(1936KB) ( 501 )   收藏

    本研究采用静默阅读任务考察汉语情绪直意词和隐含词加工的神经机制,以及词汇的情绪效价对这一加工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早期感知觉加工阶段,效价调节情绪直意词和隐含词的加工,在左半球消极隐含词比消极直意词和积极隐含词诱发更负的N170,只有在加工消极隐含词和积极直意词时,才发现词汇在左半球比在右半球诱发更负的N170。在中期语义信息加工阶段,情绪隐含词比直意词和中性词诱发更负的早期后部负电位。在晚期精细化加工阶段,积极隐含词和消极直意词比中性词诱发更正的晚期正成分。时空微态分割分析发现,中性词、积极直意词和积极隐含词具有相同的微状态,且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消极直意词和消极隐含词的微状态不同,且其模式不同于中性词、积极直意词和积极隐含词。结果表明,情绪直意词和隐含词的神经加工机制存在差异,且其加工受效价调节;情绪词加工模型应纳入情绪词类这一重要变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际隐喻视角下and条件复句的语义双重性研究
    张春燕, 冉永平
    2023 (3):  46-56. 
    摘要 ( 274 )   收藏
    经典的并列连词and可联结小句构成条件复句,表达条件语义的同时,亦可表达祈使语义。本文主要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尝试从人际隐喻视角出发,探讨and条件复句的语义双重性及其语言机制。研究发现,通过语气隐喻、评价隐喻等人际语法资源,and条件复句体现了条件-结果逻辑语义和人际命令或评价语义的融合,其功能可强化或柔化说话人的指令语力,或间接地体现说话人对相关事物或事件的态度、立场及其它评价,从而拓展了语言系统的意义潜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评价系统视域下的经济话语研究——基于国外学界对中国经济评价的文本挖掘分析
    李琳, 李称鑫, 李小萌
    2023 (3):  57-69. 
    摘要 ( 325 )   收藏
    探究国外学界对中国经济的整体认知和态度,为我们廓清国际舆论提供理据,为建构中国对外经济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对外经济话语传播能力提供参考。本研究以评价系统为基础,提出新的三维评价分析框架,采用主题建模和文本挖掘方法考察国外学界对中国经济的评价。研究发现:1)国外学界主要关注"'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金融改革""中国经济改革""中国的全球经济角色"和"中美经济关系"五个经济领域;2)国外学界对各个领域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对"中国经济改革""中国的全球经济角色"和"'一带一路’倡议"持偏积极态度,对"中国金融改革"和"中美经济关系"持偏消极态度;3)国外学界评价各个经济领域所使用的态度词汇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话语标记的形成机制与前沿课题
    李思旭
    2023 (3):  70-81. 
    摘要 ( 392 )   收藏
    国内外学者对话语标记形成机制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语法化、词汇化和语用化上。本文认为,汉语话语标记数量众多,形成机制多样:复音词形式的话语标记是先词汇化再语法化,单音词形式的话语标记是语法化;短语、小句形式的话语标记是语用化。无论是哪种机制形成的话语标记,最终都会涉及语用因素,语用化只在话语标记形成的末端才起作用。接入语语法的"征用"机制,对汉语话语标记的适用度有限,只能解释短语、小句形式话语标记的形成,不能解释词形式话语标记的形成。话语标记是语用标记的一个小类,两者之间要作区分,不能混用。汉语方言和中国境内民族语言话语标记的类型学研究,以及话语标记的二语习得和信息处理研究,是目前国内话语标记研究的前沿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研究
    论“无本回译”“佚本回译”及“文化还原”*
    常欣
    2023 (3):  82-91. 
    摘要 ( 539 )   HTML ( 5 )   PDF(pc)(1214KB) ( 530 )   收藏

    无本回译已成翻译研究热点,但目前对此概念的界定不仅仍存歧义,还反使何为回译变得不甚明了。本文认为造成这种模糊的原因,在于国内译学语境中,“还原”“文化还原”等观念主导了与回译相关的议题之探讨。而在国外译学脉络中,“回译”与“还原”并非不可切分,在具体语境下甚至可能呈现对立之势。“文化还原”要在“求似”,于译者言,尤其针对语言形式的模仿,当下讨论较多的“无本回译”正是一种“求似”之译。然“求似”之译不必一定是回译,因原本佚失造成的回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本回译——本文将这种回译称为“佚本回译”,与当下热议的“无本回译”以示区隔。前者确是回译,后者只是一种“伪回译”,但二者却分享着几大相通之处:相似的翻译策略(皆有所本)、相当的阅读期待(几可乱真)和相同的翻译目的(文化还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互主体性、对话性与深度翻译的双向阐释功能——以宇文所安的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为例
    岳曼曼, 刘正光
    2023 (3):  92-101. 
    摘要 ( 281 )   收藏
    本文有两个目的:一是阐明交互主体性、对话性、双向阐释与深度翻译之间的关联与作用方式;二是由此论证深度翻译既是一种翻译手段更是一种翻译原则,从而揭示其理论与实践价值。文章从交互主体性和对话性视角出发,考察了宇文所安的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深度翻译的双向阐释功能的实现方式,即构筑起了三个维度的对话——文本、译者、读者之间的对话,文化与文论之间的对话,历史与现在的对话,从而实现译者、读者之间的经验、知识共享,在共享与互动中实现认知协调,推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同时也实现翻译的说服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书评
    语言演化研究的批判性反思与继承性开新——序中译版《语言的进化生物学探索》
    杜安, 李瑞林
    2023 (3):  102-111. 
    摘要 ( 233 )   收藏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生物语言学逐渐形成了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派生物语言学研究模式,采取从语言现象到心智模型及至人脑神经生理的研究进路。然而,关于语言演化,该模式却未给出富有解释力的一致性方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类语言与其他种群的"类语言"、人类的语言能力与其行为能力和认知能力的相关性,这正是以利伯曼为代表的达尔文派生物语言学模式关注的焦点。《语言的进化生物学探索》一书集语言演化研究成果之大成,采取从现代综合进化论到神经生理机制及至语言表征的研究取向。该书英文版自2006年杀青以来,一直未引起国内学界的应有关注。中译版增加了作者近十余年来获得的新证据和新思考,对于深入探索语言演化的根本性问题,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Web 3.0应用生态中的关联理论新发展及其应用:《智能手机交际》述评
    吕金妹
    2023 (3):  112-119. 
    摘要 ( 259 )   收藏
    本文旨在对Francisco Yus(2022)新著《智能手机交际》(Smartphone Communication)进行内容述介和学术评价。著作关注新兴的Web3.0网络交际现象,聚焦于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系统中的网络交际研究,从非命题情感效应和语境制约两方面革新了关联理论,并将其应用到智能手机交际的实际分析之中。新著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它勾勒出了智能交际的研究主题,有助于丰富现有的网络语用学体系,激发学界同仁对网络智能语言交际进行深入探索,进而开拓出有关汉文化智能交际的学术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讨论